摘要:所谓“生”,是指入古出新,书者在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或书法创作过程中求新求变,以期创作出具有个人面目的书法作品。“ 熟”是“生”的基础,如果想在书法上取得成绩,必需在技法上长期严格训练,临摹经典书法作品,在技法上达到娴熟的程度。

​一、书法的“熟”与“生”

“熟”与“生”是关乎书法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所谓“熟”,是指书者技法精湛,点画、结体均符合书法美学规则,毫不含糊;所谓“生”,是指入古出新,书者在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或书法创作过程中求新求变,以期创作出具有个人面目的书法作品。书者在求新求变过程中,点画有时会“出格”,这也许会有出奇的效果。其中的妙处非经历者不能体会到。

“ 熟”是“生”的基础,如果想在书法上取得成绩,必需在技法上长期严格训练,临摹经典书法作品,在技法上达到娴熟的程度。“熟”的最高境界是熟能生巧。书者技法上达到娴熟后,就能自由地书写,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实际上,“巧”也就意味着“生”,其中含有求新求变的过程。书法发展至东晋,以王羲之父子为标志,出现书法史上第一座高峰。唐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推动,书法艺术又向前发展,在技法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此,书法技法已经成熟,给后人习练书法带来了困惑。是亦步亦趋重复晋唐,还是求新求变,寻找出路。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选择了后者。他们在“生”上下工夫,取得了突破。宋代以来,历代书家寻求突破,无不在“生”上努力,致力于求新求变。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生”是笔墨当随时代,推动了书法发展。对书者个人来讲,处理好“熟”与“生”的关系至关重要。只“熟”不“生”,必然会成为重复别人的书匠;只“生”不“熟”,写出的字是野狐禅。关于这一点,孙伯翔说的很经典:

俗语所谓“熟能生巧”,这句话对一般技术性的操作是可行的,但作为提升艺术创作的格调性的滋养,熟很可能造成一种弊病,因为熟固然生巧,熟还能生俗,还能生死。“画到生时是熟时”,是先人对艺术规律的最好总结。

二、书法的“情”与“理”

书法的情是指书法作品应彰显书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指向,除了反应时代艺术特色外,还具有独有的个人风格。如王羲之书法不仅彰显东晋风流,而且彰显了其典雅流美的个人风格;张旭、怀素的狂草,不仅反映了盛唐气象,而且反映了他们率真奔放的个人风格。这都是书法“情”的表现。书法的理是指,书法作品从点画、结体到章法都要严谨规范,符合艺术规律,不可随意为之。否则,就是狂野。经典书法在技法上都会到位的。

写字如做人。由书法我想起了孔子关于文与质的观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说的文,是指个人外表上的范畴,如文雅、礼貌、注重外表等;相对于个人外表的“文”,质是指个人真实方面的范畴,如朴实、率真、不拘礼节等。如果我行我素,不在意他人和礼节甚至纪律,就是“质胜文则野”了。在书法上,就是重情轻理,也即不讲技法,随意书写,属狂野一路。如果因讲究礼节和所谓的规矩纪律而牺牲个人的率真自由,那就是“文胜质则史”了,免不了虚伪,呆板。在书法上,就是重理轻情,注重技法,但轻视个人风格和思想感情,如历史上的馆阁体。当代书法重理轻情的一面比较突出。观看书展,多数书法作品在六尺以上,大幅作品,一气呵成,技法上没的说;但总感觉似乎书者在炫技,个人感情和风格上的东西太少。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整体上给人以呆板、千人一面的观感。

书法究竟怎样发展,孔子的话不能忘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书法的“雅”与“俗”

少则雅,多则俗。比如服装,时装是雅,成衣则俗。书法也不例外。王羲之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雅;古今之人学王羲之,天下尽王字,则就俗了。雅有大雅小雅之分。雅俗共赏,实为大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古今之人都喜欢,是当之无愧的大雅;今人大都喜欢毛泽东的书法,毛泽东的书法自然是大雅。还有一种特殊的大雅,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大雅,如八大山人的画,弘一法师的书法。前一类的大雅,注重技法,后人可学(当然,毛泽东的书法不好学,只气势一项就学不来);后一类的大雅不关心技法和功利,可谓无法乃至法,只能欣赏,没办法学习。

小雅是指少部分人欣赏,一般是内行人欣赏,如宋四家的书法,徐渭、扬州八怪的书法也属少数人能欣赏的雅的书法。

之所以少谓之雅,是因为这些书家有独到的审美、独到的技法,别人学不来,一学便俗。启功的书法个人风格明显,似乎容易模仿,作假者甚至能以假乱真。所以,今人学启功的很多,写出的字一多就俗。当代书坛出现的流行书风,实际上也是俗,因为面目差不多。

存在就是合理的。俗也有俗的道理。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俗也属正常。很多人在书法上孜孜以求,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别人赞赏和肯定,有的还依赖书法养家糊口,不俗不行。所以,书家都想入圈内,也就是加入书协,最高目标当然是加入全国书协,成为国家级会员。这样就能达到大家认可的国家级水平了,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如果习练书法,不求闻达于社会,恐怕很少人能做到。但如果这样,如果有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独到而精湛的技法,那离雅也就不远了。因为无意为佳乃佳,雅的书法都是这么产生的。

文征明的行书《途次遇达官长者》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王铎书法立轴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书法的“熟”与“生”、“情”与“理” 、“雅”与“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