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三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灿烂的青铜文明,它是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它给后人留下了无比辉煌的文化记忆。岁月流逝没有带走后人对这个古老文明的向往,开启历史尘封千年的宝库,让我们从神秘的龟甲兽骨和王宫遗址中解读祖先留下的秘密。三千年前的商代都城究竟在哪里?是谁发现了神秘的甲骨文字?甲骨文中神秘的符号是否传递着商王城的信息?尘封千年的殷墟地下到底埋藏着怎样的秘密?三千年前的安阳,活跃着什么人的身影?殷商王朝的乐园有过怎样的辉煌?青铜礼器的主人究竟是谁?难道一个王朝的兴衰真的与酒有关?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安阳这片土地上坚持不懈地追寻着久远的信息,希望能够揭开商王朝那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洹水南,殷墟上

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安阳市,古代被称作"殷"地,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殷墟所在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也曾有"洹水南,殷墟上"的句子。殷墟位于安阳洹水之滨的小屯村一带,是商代晚期城址的代表,也是整个商朝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经考证,遗址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末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也就是说从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朝最后一位国王纣在鹿台自焚身亡,它见证了整整12位国王的统治和273年间成败盛衰的历史。

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区。它的发现和发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从北宋(公元960—1127年)以来,安阳一带的农民在田间耕作和进行土木建筑时,就不断发现出土的殷商时期的文物。到了清朝末年,农民从深翻土地中不断发现刻着古代文字的龟甲和兽骨的残片,这种情况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重视并进行了研究。从1928年开始,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重要商代遗迹和大批极为珍贵的文物。近80年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许多看似简单的发掘,竟引出了惊世的大发现。这些三千年前的历史遗存,从不同角度真实地描绘出了商代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历史面貌,堪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个缩影。

关于殷墟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编成的《古本竹书纪年》中,书中提到商王盘庚将国都从奄(山东曲阜)迁到了一个叫做殷(河南安阳小屯)的地方,这大约是公元前1300年发生的事情。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定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的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淹没了,就不得不迁往别处。 当王位传到盘庚手里时,这位有才干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当然,盘庚迁殷的主要目的,据《尚书·盘庚》篇说来还在于抑制王室贵族的奢侈和遏制旧贵族势力,所以遭到了贵族们的激烈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产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迁都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对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盘庚是位富有远见卓识、具有非凡魄力的君王,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迁都成功,去奢就俭,根治腐败,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受后世尊崇的明君。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迁殷之后273年间,历经八代十二王,国都再也没有改变过,这就是我们称商朝为"殷商"或"殷朝"的原因。但在迁都之后,奴隶主贵族的腐化堕落并没有被长久地抑制,到商朝的最后一位王纣,王室的奢靡腐化达到了顶点。商纣王昏聩、残暴,在首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了一座方圆三里、高达千尺的鹿台。鹿台上巍峨的楼观、精致的亭阁,比夏桀(夏朝末代君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宠爱妃子妹喜,因为残暴荒淫而亡国。)的瑶台还要壮观。他还特别喜欢吃肉喝酒,便学着当年夏桀的样子,在宫院中挖了个大池子,里面灌满了酒,称做 "酒池",据说酒装满后可以行船;在池边的林木上挂上肉块,称做"肉林"。纣王与宠妃妲己和王公贵族们在 "酒池"、"肉林"中尽情享受,对广大百姓却实行残酷而暴虐的镇压,稍有反抗便施以酷刑,致使民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最终被周武王兴兵伐灭。商朝亡国后,国都殷也很快随之荒废,殷民迁走,殷都成了殷墟。再后来随着时光悄然流逝,殷墟愈来愈少被人们提起,成了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龙骨"出世

追寻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回溯到公元1899年。就在那一年,由于一次偶然的事件,终于将殷墟拉回了人们的视线。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秋天,一位叫范伟卿的古董商人走进了京城的一座深宅大院,大院的主人叫王懿荣,他是清朝的国子监祭酒。范伟卿带来的古董没能引起王懿荣太大的兴趣,正在兴味索然之际,他突然从一大堆寻常古董中间翻出了十二块刻有字符的龟甲和骨片,这突然的发现让他眼前一亮。凭着深厚的金石学、古文字学功底和丰富的收藏经验,王懿荣认定这些甲骨是古代的卜骨,上面刻划的字符是古人留下的占卜文字。在当时,这些刻有字符的龟甲和兽骨被不明真相的人们称为"龙骨",作为一种有神奇疗效的药材而奇货可居。王懿荣意识到真相后,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派人四处搜寻,到各地药店高价求购。历经千辛万苦的收集和考证,王懿荣确信这种甲骨上的字符是早于周代金铭文的殷代文字!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甲骨文"。从此,王懿荣的名字永远地同"甲骨文"和"殷商"连在了一起,正是他的执着追求和不懈探索,使得曾经背负过重大历史使命并即将揭示历史真相的"龙骨"冲破岁月的尘封,得以横空出世。

随着甲骨身价倍增,知道甲骨来源的商人便刻意隐瞒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所以,即使知道了它上面刻划的是殷代文字,仍然无法通过它来考证出土地点是否殷代城市。直到十年后,著名甲骨文字学家罗振玉(1866—1940)终于查证了出土地点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才浮出水面。

罗振玉是当时另一位热衷于甲骨文研究的大学者,具有很深的古文字造诣。1901年,他在好友刘鹗(近代著名小说家、学者,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同时致力于甲骨文研究,有专著《铁云藏龟》)家中初次见到甲骨上奇异的文字,感到十分兴奋,在冷静下来后,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完全陌生的、3000多年前的文字破译出来,献给后人。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罗振玉开始研究甲骨上的文字。起初,他注意到有一个极为简单的文字频繁出现,这个字在今天的中国字中念做 "十"。而在这个字的后面总有几个字很像是中国古老的纪年方式,天干中的乙、丙、丁。如果这几个字是乙丙丁,那么作为天干的第一个字甲就有可能是这个看似"十"的文字,由此推测,在那时,甲字的写法是没有框的。罗振玉继续串连甲乙丙丁之后的文字,他突然发现这竟然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一个序列,按顺序读下来,它们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原来这些字所代表的正是中国沿用了上千年的古老的纪年方法,也就是天干表。天干的发现使罗振玉不禁信心大增,原来这些奇异的图案真是可以破解的文字。接着,他注意到在这些甲骨之上,还有许多奇怪的词组,这些词组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后一个字都是天干,经破译,他们分别是:大乙、大丁、祖乙、庚丁、武丁、帝辛。而这些名字罗振玉早已谙熟于心,他们正是《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所记录的商代不同时期的君王。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甲骨是殷商王室的遗物!据此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甲骨的出土地点,正是商朝后期国都所在地。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至于罗振玉是怎样考证出甲骨文的出土地点的,今人已无从得知,仅留一些传闻,却足以说明他当时的迫切心情和良苦用心。据说,为了收集甲骨,罗振玉与古董商人范伟卿等人交往甚密,但却始终无法从他们口中探知真正的出土地点。罗振玉愤懑之下,邀请范伟卿与他共饮,将他灌醉,令范酒后吐真言。还有一种说法是,罗振玉出钱让他年轻英俊的仆人引诱古董商赵执斋的小妾,从她那儿探出了真相。当然,这些尽属传闻,无从考证,但罗振玉作为一位学者为追求真相而用尽心力、费尽周折,为甲骨文的破译作出的巨大贡献,后人应该铭记于心。

殷墟的发掘可以说由甲骨引起,这些出土的甲骨实际上是商代王室贵族用来占卜问天的凭据,甲骨文则是占卜结果的记录。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商代仍然处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始初民的野蛮蒙昧,但思想上依然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神秘色彩,崇信鬼神和种种超自然力量。早在原始社会,已经是巫风盛行,到商代,"巫"已经成了专职官员,作为沟通神灵与王权的媒介,对国家政权有着间接的支配作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与军事战争具有同样意义的大事。在商代,凡事都爱求神问卜,根据神意做出决定。

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墓葬的秘密——寻找遥远的商王朝

《 礼记·表记 》中这样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商代的宗教观念,是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时认为商王受命于天,死后又回到上帝左右,请命的对象也就包括了上帝与祖先。商代的日常生活大到战争、天时、收成、田猎,小到个人疾病、生育,都会通过占卜来决定吉凶和行止。人与鬼神之间的交往是一项专职,专门掌管占卜事宜的卜官为巫、史及卜辞中的贞人。

占卜时,将甲骨整治好, 在其背面钻凿、灼烧,并依据正面裂出的兆纹来定凶吉,然后由卜官将占卜的过程及内容事项刻写在甲骨上,这种卜辞即是我们今天已熟知的甲骨文。甲骨卜辞一般都比较简短,最长的90余字,短的不过一两个字。在甲骨文中已发现单字5000多个,虽然绝大部分是象形文字,但同时已出现了形声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包括象形、指事、转注、假借、会意、形声在内的"六书" 构字法,甲骨文字已经大体具备了这六种构字方法。可见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渊源。

相信甲骨占卜为商代社会生活提供过无数次预测和行动依据,它可能促成过战争、决定过国运,迎合过商王的好恶,也反映过王室贵族的观念。这些 "龙骨"确可称得上是担负过重大历史使命、记载了商代往事的无言见证者,就是它们向后世提供着接近历史真相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