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移動支付大火?爲何移動支付大火?

  ■ 2016年、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分別爲107萬億元和160萬億元。隨着監管力度加強,支付機構的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小支付機構未來將何去何從?哪些支付機構能夠脫穎而出?

  ■ 截至去年底,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和銀聯商務,分別以39.03%、27.01%和16.98%的市場份額位居前三位,三者的市場份額達到83%。排名前列的還有快錢、匯付天下、通聯支付、易寶支付、環迅支付

  ■ 央行已不再發放支付牌照,並且加強了牌照管理,據網貸天眼統計,目前已有24張牌照被註銷。這導致牌照價格大幅上漲,但那些希望佈局金融業務的企業依舊不惜重金收購

  ■ 備付金全額交存後,沒了備付金利息收入,支付機構只能通過產品創新、業務創新以及服務創新實現持續發展和盈利。在增值服務方面,多數支付機構將目光轉向B端企業級支付市場和跨境支付。

數據數據

  《投資者報》記者 張海雲

  近年來,國內支付行業突飛猛進。支付寶、財付通推動的支付變革,讓中國的移動支付一度被冠名“新四大發明”之一,其支付規模、滲透率、技術以及模式等方面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水平。支付機構異軍突起,成爲銀行支付體系之外的一支新生力量,極大地提高了國內支付市場整體的創新與服務水平。

  據艾瑞諮詢數據,2016年、2017年中國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分別爲107.3萬億元和160.4萬億元,增長率分別爲105.2%和49.5%,預計未來3年交易規模仍將穩定增長。其中網絡支付風頭正勁,2017年全年,國內非銀行支付機構發生網絡支付業務2867.5億筆,業務筆數已經是銀行電子支付的兩倍,涉及金額高達143.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5%和44.3%。

  不僅如此,由於監管層收緊支付牌照,牌照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譬如,2016年第三方支付公司聯動優勢就被創紀錄地賣了30億元。

  但支付市場看似花團錦簇,實際上也是亂象叢生,二清、外包、無證、套碼套現、接口轉接爲違規商戶提供支付服務、備付金違規佔用以及淪爲洗錢通道等問題相互糾纏。

  面對如此現狀,央行自2017年開始加強了監管,最新的處罰案例爲7月30日,央行官方網站公佈了對第三方支付公司卡友支付、付臨門分別爲2582萬、892萬的罰單,並要求卡友支付在一年內退出25個業務嚴重違規的省份,成爲一次性被要求業務退出省份最多的公司。整個支付產業的監管思路也從鼓勵創新、效率重新變爲合規、安全爲重,其中,“備付金管理”和“斷直聯”可以說是對支付行業治理的釜底抽薪之策。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支付寶、財付通佔據了支付市場近七成的市場份額,本身留給200多家支付機構的市場空間就很窄了,再加上在新的監管政策下,支付機構的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小支付機構未來將何去何從?哪些支付機構能夠脫穎而出?

  支付機構衆生相

  儘管移動支付無處不在,多數人也都接觸了移動支付,但更多人感知的卻是支付寶、微信支付兩個龍頭支付品牌。

  事實上,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龐大,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有243家持牌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不過各家實力差距巨大。

  由於市場上的統計機構並不能拿到全行業的數據,因此各家機構推出的排名略有不同。以艾媒諮詢發佈的最新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綜合支付市場交易份額佔比統計爲例,截至去年底,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和銀聯商務,分別以39.03%、27.01%和16.98%的市場份額躋身前三位,三者的市場份額達到83%。排名前列的還有快錢、匯付天下、通聯支付、易寶支付、環迅支付,市場份額分別爲7.01%、2.57%、2.15%、1.25%以及0.78%。其餘200多家支付機構的市場份額僅佔3.2%。綜合支付,是指銀行卡收單、網上支付、預付卡受理等一體的綜合支付結算體系,而在移動支付市場呈現寡頭特徵,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拿下九成的市場份額,佔據絕對優勢。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面對兩個龍頭的壟斷地位,正規軍銀聯商務一直試圖反撲,2016年聯合蘋果、三星、小米、華爲等手機PAY爭奪市場份額,2017年又大手筆地聯合各家商業銀行推出“雲閃付”APP等一系列措施,但從市場反應可以看出,中國銀聯在用戶使用頻率上遠遠無法與互聯網巨頭抗衡。不過,在央行對第三方移動支付的規範和監管中,銀聯最具合規身份,擁有政策支撐。相比支付寶以及微信,銀聯連接的各商業銀行還擁有高淨值用戶、優質的金融數據,因此銀聯的勢力也不容小覷。

  快錢支付則是2016年底萬達集團斥資3.15億美元收購而來的公司,彼時快錢支付的交易規模排在行業前五,是支付牌照最爲齊全的公司之一,收購後成爲萬達互聯網金融佈局的重要砝碼。資料顯示,快錢的盈利模式爲第三方支付與超市、便利店、電影院、酒店、停車場、交通樞紐等不同場景相結合,試圖實現“現場+財經”的戰略佈局,並衍生出一系列財富管理、信貸產品。

  匯付天下成立於2006年,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成爲國內第一家上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匯付天下在中國擁有超過580萬家小微商戶、1500家互聯網金融提供商及各垂直行業的400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在線旅遊平臺、跨境電商等新興行業及金融、教育、物流及醫美等傳統行業。2015年至2017年,匯付天下分別錄得營業收入人民幣5.56億元、10.95億元及17.26億元;期間分別產生淨虧損760萬元及盈利1.19億元、1.33億元。

  通聯支付則是由上海國際集團、上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中國萬向集團等機構於2008年共同出資設立,總部在上海,主要業務爲行業綜合支付服務和金融外包服務。2017年5月,被譽爲“中國VISA”之父的萬建華迴歸,擔任通聯支付的董事長、CEO,原法人代表肖風轉任該公司董事。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銀行、國泰君安、中國銀聯、證通公司等多家金融巨無霸機構都曾留下萬建華的身影。他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資金管理司宏觀分析處處長、招商銀行總行常務副行長、長城證券董事長、招商證券董事長、中國銀聯首任董事長總裁、上海國際集團總裁、國泰君安董事長、證通公司董事長。董事長的金融背景,有助於通聯支付在金融外包行業的拓展。

  易寶支付成立於2003年8月,圍繞B端“支付+”行業,目前已經推出覆蓋航旅、保險、電信、教育、新零售、跨境等十多個行業線的支付產品。

  環迅支付是2011年首批第三方支付機構。今年6月,深圳盒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2.4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環迅科技22.5%的股權,此前有消息稱,環迅支付法人欒毓敏將所持有的環迅支付股份質押給了盒子科技,這意味着盒子科技有意將收購環迅支付牌照。但是環迅支付的經營合規受到挑戰,在繼去年8月被罰沒178.6萬元後,今年5月再次被處罰6萬元。今年前三個月,公司虧損近75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艾媒諮詢發佈的報告中,綜合支付交易額排名前列的公司名單中並沒有明星企業拉卡拉的身影,其在細分市場佔據優勢,爲線下第二大收單機構。

  在上述名單之外,京東支付、蘇寧支付、百度錢包、平安付基於所在的平臺交易量,市場份額也排在市場前列。

  牌照價格水漲船高

  隨着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第三方支付綜合支付交易規模呈現上升態勢,疊加監管力度加強,表現在公司價值上,則是支付牌照的價格水漲船高。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第三方支付企業同質化程度過高、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同業之間的過度無序競爭,監管層對支付牌照的管理已經從起初的“放”轉爲“收”。在2016年8月第一批支付牌照到期續展時,央行明確表示,原則上不再核發新牌照。

  除了不再發放牌照,央行還加強了牌照管理,對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違規企業吊銷了牌照,並對小企業進行了合併及註銷牌照。據網貸天眼統計,目前已有24張牌照被註銷。這意味着市場上支付牌照只減不增,這也讓市場上的支付牌照更加彌足珍貴。

  2016年1月,上市公司海立美達以30億元的交易價格併購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聯動優勢,這也創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最高交易價格紀錄。2017年,這張最貴的支付牌照完成了業績對賭,去年全年淨利潤高達2.4億元,交易規模突破1.5萬億元,成爲上市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而在此前,唯品會、萬達集團、美團點評、京東等電商巨頭,新華金控、高鴻股份、九鼎投資等金融機構,恒大、美的、小米等實業巨頭都先後收購了支付牌照,牌照價格從5000萬元至10億元不等。斥資高價買入牌照的核心邏輯在於,擁有巨大流量和場景優勢的公司,可以通過獲取支付牌照佈局金融業務,或者爲了讓公司的商業經營形成閉環,確保公司核心經營數據的安全。

  不過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表示,希望進入我國的支付服務市場。近期,越蕃商務信息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的支付業務許可申請信息獲得批覆,這是近三年來央行第一次公示新增支付牌照許可公告。

  越蕃商務是外資World First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英國的一家頂級外匯金融公司,總部設立於倫敦,自2004年爲跨境電商在海外市場收款,現已經支持全球66個網商銷售平臺。

  強監管層層加碼

  野蠻生長的支付市場背後則是亂象叢生,央行不得不下狠手整治。一方面,加強監管及處罰力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共收到34張行政處罰,包括通聯支付、錢袋寶等30家機構,累計罰款金額超過4500萬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2000多萬元罰款。違規類型涉及銀行卡收單、備付金管理、預付卡管理、反洗錢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從盈利模式上重新規範支付行業。最主要的是央行推出了兩項政策:備付金管理和“斷直聯”,可以說直接動了支付機構傳統業務的大蛋糕。

  所謂的“客戶備付金”是支付機構預收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但是以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

  隨着支付業務的快速發展,客戶備付金的規模不容小覷,根據方正證券的測算,目前支付機構備付金的規模很可能在萬億元左右。此前,光是“客戶備付金”的利差就足夠支付機構賺得盆滿鉢滿。

  但是由於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備付金存在不少隱患,譬如被支付機構挪用的風險;被違規佔用高風險投資;被用來辦理跨行資金清算,超範圍經營甚至成爲洗錢通道等風險。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引導支付機構迴歸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的宗旨,今年6月29日,央行發佈了《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對此前發佈的備付金政策做出調整,新規自今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實現100%集中交存。

  有關報道顯示,2017年初,備付金利息收入在支付機構總收入中的佔比達到9.52%,其中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機構這一佔比達到22.24%,網絡支付機構和銀行卡收單機構佔比分別爲11.26%和1.81%。由於備付金集中交存之後,將不再產生任何利息收入,按照目前年化3%左右的協議存款利率計算,實現100%交存後,支付機構利息收入較目前將減少約150億元。

  “斷直連”則是指,按照央行下發的“209號文”,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與銀行原有的直連模式全部被切斷,網絡支付交易全部通過網聯或者銀聯模式轉接清算。與之相配套的是,去年8月,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由央行在北京成立,網聯注資20億元,支付寶和騰訊各佔10%股權,央行佔30%股權。

  此前,以支付寶、財付通爲代表的支付機構在發展業務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繞過銀聯、直連銀行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對於用戶、商戶之間的跨行轉賬需求,支付機構只需要調劑自己在不同銀行的備付金金額即可實現,實際上扮演了清算的角色,而央行由於監測不到相關的交易數據,容易滋生洗錢等金融風險。自此,對於涉及銀行卡交易的支付,支付機構不再充當清算角色,而是將清算信息傳遞給網聯,由網聯進行商戶和用戶之間銀行賬戶的清算,支付機構只負責面向商戶和用戶的支付服務。

  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這兩項政策,相當於建立了一道“防火牆”,可以更好地整治金融亂象,防範金融風險,保障資金安全。但對於支付機構來說,則是刮骨療傷的疼痛。

  盈利模式之變

  國內支付市場呈現明顯的二八分化現象,龍頭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佔據了七成市場份額,剩餘的200多家機構則只能分食剩下的三成市場份額。傳統的“喫利差”盈利模式被打破,受衝擊最大的是衆多中小支付機構。

  從戰略上講,支付業務對於兩家巨頭公司來說,在於吸引大量用戶和資金,爲消費信貸、金融產品分銷、徵信等高附加值業務打下基礎。因此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可能並不關心支付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是更關心能否將支付用戶轉化爲高利潤金融業務的用戶。

  而中小機構受衝擊更大的原因在於備付金利息收入佔公司業務收入的比例比較高。剛剛在香港上市的支付機構匯付天下(交易額國內排名前10)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公司自客戶備付金指定銀行賬戶產生的利息收入達到6000萬元,佔據了平臺總收益的40%。此外,中小線下銀行卡收單機構受移動支付雙寡頭以及銀行衝擊,會面臨交易量及費率下滑壓力以及代理機制帶來的成本剛性擠壓盈利空間(70%收入需給代理商);中小支付機構推出的聚合支付則由於商戶、消費者支付習慣固化,未來或面臨返傭補貼下滑的風險。衆多不利因素影響中小支付機構的經營,致使它們業務利潤微薄,發展空間比較逼仄。

  一般來說,支付機構的收入由三方面構成,其中支付手續費是最主要的來源。支付手續費包括爲商家提供支付軟硬件、行業解決方案等收入的服務費,如支付寶和微信的二維碼手續費率在0.6%左右。由於市場競爭激烈,這部分收入對應的成本也較高,比如獲客和營銷,而且同質化競爭嚴重,導致價格戰盛行。其二爲備付金利息收入,根據匯付天下招股書披露的數據計算,其備付金收益率在1%~2%,若按1.5%保守估算,全行業1萬億的備付金可貢獻150億的收入。其三爲增值服務收入,包括爲商家或消費者提供的諸如用戶管理、精準營銷、數據分析以及與金融相關的服務,金融業務需要另獲牌照。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備付金全額交存後,沒有備付金利息收入,支付機構只能通過產品創新、業務創新以及服務創新實現持續發展和盈利,提高企業端的支付增值服務收入。

  由於企業客戶市場領域巨大,且不同行業有各自獨特的需求,少數支付公司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且一家企業客戶選擇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會有多家。對於支付寶、財付通來說,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平臺化和流量優勢,形成強者通喫的局面。如果它們想進軍這個市場,需要和各個客戶逐一進行談判協商,拓展企業支付市場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獲客成本並不具備明顯優勢。因此對於衆多中小支付機構,企業端的支付市場是可供耕耘的大市場。

  具體到增值服務方面,多數支付機構將目光轉向B端企業級支付市場和跨境支付,前者是利用支付入口掌握的數據爲企業畫像,拓展供應鏈金融,提供金融增值服務;後者則是在跨境電商規模中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大力拓展跨境支付業務。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經營特點,在某些細分行業中進行差異化競爭,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譬如在航旅領域,特別的支付公司有匯付天下、易寶支付、易生支付等;互聯網金融領域,寶付、銀聯、中金支付等獲得先機;電信以及公關繳費領域,快錢、聯動優勢、銀聯等具備優勢;跨境支付市場,環迅支付、快錢、聯動優勢等嶄露頭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