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市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坚持重心在基层、重点抓服务,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市、县、镇、村、网格五级联动的群众工作格局。

2011年之后,网格化管理成为我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可以说是升级了的“2.0版”。

当前,我市开展的“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就是“3.0版”,这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十年磨剑终成锋。近日,记者前往南湖新区东栅街道双溪社区,解开了一串“社区服务密码”,目睹了这个昔日“脏乱差”的社区,如何通过“网格连心、党员联户、干部连难、企业帮困”的组团服务模式,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实现华丽转身。

微镜头:社区暖心故事多

双溪社区党委书记陆荣法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社区居民的“干儿子”。近日,在他的办公室墙上,又多了一面红灿灿的大锦旗,上面写着“思民生解民难,做实事暖民心”。

经过了解,这面锦旗是双溪社区景湖花园20幢居民魏阿姨送来的。她的丈夫张老伯因患老年痴呆、小脑萎缩导致瘫痪卧床,而前段时间,张老伯身体状况不佳,伤残级别上升,需要到医院去重新鉴定伤残级别,可魏阿姨一人对此无能为力。

“困难群众期待的目光就是命令。”陆荣法二话不说,主动承诺上门帮忙。

可伤残鉴定只能在每月5日到指定医院进行,10月5日正值国庆假期,陆荣法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并协调联户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结对单位等,众人合力将张老伯用担架抬上急救车送至医院。

“嘉兴市急救中心党员付新平是我们社区双溪花园14幢的居民,他免费提供了急救车送张老伯去医院,发挥了党员联户的作用。”陆荣法说。社区能够知晓魏阿姨遇到的棘手难题,也正是得益于工作人员对新入户家庭进行走访。可以说,魏阿姨一家是社区“党员联户制度”的受益者。

今年76岁的应凤英,家住双溪花园37幢,她是一个残独老人,自己右手断指三级残疾,老伴、儿子、女儿、女婿均已因病去世,如今一人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帮她申请、办理特扶金,时常上门陪她聊天、帮她买米买油。双溪社区第五党支部年轻党员关文玮与应凤英“一对一”邻里互助结对,在精神上给予应阿姨关怀。

今年春节前夕,行动不便的应凤英有个心愿,希望能够过个干净年,社区志愿者、网格组长和其他热心居民马上认领“微心愿”,到她家里帮忙搞卫生,圆了老人过个干净年、暖心年的心愿。此外,网格成员经常去照顾应凤英的生活起居,带她出门散步,“零距离”的贴心服务让应凤英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真情。

像魏阿姨和应阿姨只是双溪社区暖心故事主人公的缩影,“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给百姓生活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贴心服务。

织密一张党群“连心网”

双溪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以拆迁安置房与经济适用房为主的社区,居民要经历从村子到小区的居住环境变化,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状况,乱种菜、乱养鸡、乱停车等现象在各个小区都十分普遍。

“我们社区的特点就是老人多、流动人口多、困难户多。”陆荣法说,为了破解“双溪难题”,任职的前3个月他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到社区,晚上10点之后再回家,一个月有十几天是睡在办公室沙发上的。

很快,“定期例会、接访、会商”三项机制得以健全,“责任、问题、整改”三张清单一一落实,“周一例会、每日接访、定期走访”三项制度建立,实现了党群“连心网”三个全覆盖。

社区干部凝心聚力地以“钉钉子”精神,做到“小事不出日,大事不出周,矛盾不上交”,用实际行动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党建引领,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现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让党旗在每一个网格中高高飘扬。

双溪社区成立网格破解难题工作组,以网格支部书记为组长,整合联居干部、网格党员、网格长、网格员、网格乡贤人士、爱心企业、志愿者等力量,建立联动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网格内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帮困解难等,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社区党委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在原有的党员联户和网格化治理基础上,根据党员分布状况和居民居住情况,遵循就近就地便利包联原则,推行“网格+党建”模式,推出了党员联户“1+5+N”服务理念,“1”是指1名党员,“+5”是指联系5名居民,“+N”是指解决联系居民的N件实事。

党员联户将收集到的困难群体的民情民意进行集中梳理、精准帮扶,开展“点亮微心愿,党员争先锋”为困难群众集中圆梦的行动,为困难家庭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双溪社区加强基层党组织与辖区共建单位、企业单位等的交流互动,逐步形成活动共办、保障共筹的新局面。破解了小区环境整治大难题,开展乱种、乱养、乱停放大整治行动,结对困难户,确保辖区每一位困难家庭都有单位结对,实现结对全覆盖,成功解决了网格中的各种难题,实现“共建破难,企业帮困”。

织密基层组织网络,最终的目标是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双溪社区的工作方法让“连心”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叠加网格“服务值”

想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就需要基层干部围绕精细服务、个性服务、综合服务,强化组团服务、强化日常服务、强化业务指导。双溪社区以乡贤文化为抓手,探索建立“四大志愿服务团队”,即党员志愿服务团队、义务巡逻团队、文明公约倡导工作暨破解难题团队、突发事件应急团队,进一步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塑造了乡贤区域特色的榜样文化,传递乡贤正能量,凝聚乡情民心。

每月25日,乡贤志愿者组织开展方便邻里志愿服务一条街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理发、维修小家电、磨刀、政策咨询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该服务做到基层、做进家庭、融入生活,促进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耄耋老人谈吕荣,是一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时时、事事、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本色。退休后,他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连续11年用自己的手艺义务帮社区居民磨剪刀和菜刀,他的名字可谓远近闻名。

古稀老人陈平德,在年轻时下过乡,还担任过技术人员,虽然生活艰苦却不失对生活的乐观。他喜欢钻研电气方面的知识,擅于维修小家电等,退休后就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居民。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就会带着自己的修理箱,上门去帮忙修理家电,他觉得能帮助到别人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除了“常态化”服务,双溪社区为叠加网格“服务值”,还用心为群众做“个性化”服务、“品牌化”服务。

发挥“乡贤+”模式作用

社区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发光发热。双溪社区就有意识地把一些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贤能人士聚集起来,引领乡贤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双溪社区残疾居民李文华、李常洪均为肢体残疾,原本开三轮摩的跑生意维持生计。2017年残疾人摩的统一被取缔,李文华、李常洪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们也去面试了十多家公司,但没有一家录用他们,生活困难。社区里的乡贤知道了他们俩的情况后,围坐在一起献计献策,最后成功为他们找到了小区物业的工作,离家近,又能为社区出一份力。乡贤力量,在残疾人再就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激发了困难户的内生动力,为精准帮扶社区困难人群提供了新动力。

双溪社区关工委自成立以来,结合乡贤力量,充分发挥了“五老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关爱活动。社区成立了由“4名乡贤+4名老党员”共8名成员组成的“五老工作室”,开设周六课堂,开展家风家训活动、越剧培训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切为了孩子、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的社会氛围。双溪社区还不断挖掘礼乐文教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树立了一批优秀乡贤典型,倡导文明新风。

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嘉禾大地上真正做到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党员贴心服务,努力把嘉兴打造成为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这需要每个社区的参与,双溪社区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