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自幼被不断否定自我感受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刚硬、麻木的人,他们的情绪被长期压抑,既不会关注自己的真正感受,也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爱人和孩子。那些自幼被不断否定自我感受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刚硬、麻木的人,他们的情绪被长期压抑,既不会关注自己的真正感受,也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爱人和孩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妈妈赶紧上前,抱起孩子说:“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这地板是大坏蛋,妈妈替你打它!”

场景二:孩子吃饱了,妈妈说:“好孩子,你正长身体呢,吃这点哪够啊?来,再吃点,乖啊!”孩子不吃也不行,最后被妈妈缠着吃。

场景三:孩子急匆匆要去学校了,妈妈却拦着不放,逼着孩子再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觉得冷,不肯穿。妈妈说:“老娘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冻着了怎么办,别不识好歹!”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成年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杀伤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见。

我曾听过一个很悲惨的笑话,9岁的孩子吃了一碗饭后,问:“爸爸,我吃饱了没有?”

中国孩子从小就在被否定的环境中长大。李贝罗等一群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到8岁,每天平均会听到35个“不”字!一个四岁的孩子,可能已经听了超过5000次“不”!我想,中国孩子听到“不”的次数会更多。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饥饿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破碎的自我,又怎会有长久的幸福?

一次,我在群里看到一个关于孩子胆小的观点,他说:“怕与不怕,都是一念之间的事,那只是孩子的感觉,甚至是错觉。因此,要么感同身受地帮孩子宣泄;要么转换角度,用喜悦和好奇取代之,而后者更有建设性意义。”

这段话乍一看,颇有大师风范,实则经不起推敲。

如果总是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在迷茫中失去自我。当感到恐惧时,孩子可能会想:“我应该怎样反应呢?”“我是真恐惧,还是错觉?如果是错觉,会不会被人嘲笑?”于是,干脆逃避吧……

现在关于正能量的书很多,这类书给我的印象是,正能量大师们都喜欢否定别人的感受。他们认为悲伤、忧愁都是负能量,应该被杜绝、被消灭,只能留下快乐、感动、欣喜这些正面的情绪。

然而,对于生命个体而言,任何感受、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感悟自己的情绪,就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如果断然否决,强行将之转化为所谓的正能量,那只不过是自我否定、自我逃避。当身体内部产生负能量时,我们无需急于否定,而是要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变化,并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次感伤,都是一次自我觉醒的机会。

若想看到孩子健康地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就不应轻易地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有了所谓的负能量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悲伤,可以发愁,可以愤怒,而后让孩子自己分析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一个男孩因为挫折而伤心难过时,父母要做的,不是评判或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多陪伴孩子。有些孩子被反复灌输:哭是不好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结果,孩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甚至干脆就没有了情感,变得冷酷冷漠,从掩饰、逃避自己内心的感受,发展到自我封闭,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僵化呆板的人。

有个妈妈很自豪,说五岁的女儿很坚强,例子是有一次孩子摔伤了,腿上哗哗流着血,但她一声都没哭,紧咬牙关,一脸坚强,蹒跚地跟在母亲后面,也没有让母亲带她去看病。这真是坚强吗?不是!这是绝望之下的冷漠,所谓的坚强只是心灵外面的一层硬壳,用这层硬壳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才不会感觉到疼。而真正健康、坚强的人的心灵应该是柔软的、敏锐的。

那些自幼被不断否定自我感受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刚硬、麻木的人,他们的情绪被长期压抑,既不会关注自己的真正感受,也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爱人和孩子。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他们也不曾被人理解过。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幸福呢?

我是青榄君,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关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同时欢迎关注我的微信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让教育变得更科学更轻松。原创转载请联系。

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饥饿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破碎的自我,又怎会有长久的幸福?

一次,我在群里看到一个关于孩子胆小的观点,他说:“怕与不怕,都是一念之间的事,那只是孩子的感觉,甚至是错觉。因此,要么感同身受地帮孩子宣泄;要么转换角度,用喜悦和好奇取代之,而后者更有建设性意义。”

这段话乍一看,颇有大师风范,实则经不起推敲。

如果总是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在迷茫中失去自我。当感到恐惧时,孩子可能会想:“我应该怎样反应呢?”“我是真恐惧,还是错觉?如果是错觉,会不会被人嘲笑?”于是,干脆逃避吧……

现在关于正能量的书很多,这类书给我的印象是,正能量大师们都喜欢否定别人的感受。他们认为悲伤、忧愁都是负能量,应该被杜绝、被消灭,只能留下快乐、感动、欣喜这些正面的情绪。

然而,对于生命个体而言,任何感受、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感悟自己的情绪,就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如果断然否决,强行将之转化为所谓的正能量,那只不过是自我否定、自我逃避。当身体内部产生负能量时,我们无需急于否定,而是要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变化,并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次感伤,都是一次自我觉醒的机会。

若想看到孩子健康地成长,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就不应轻易地否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有了所谓的负能量时,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悲伤,可以发愁,可以愤怒,而后让孩子自己分析这种情绪背后的原因。

比如,当一个男孩因为挫折而伤心难过时,父母要做的,不是评判或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多陪伴孩子。有些孩子被反复灌输:哭是不好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结果,孩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甚至干脆就没有了情感,变得冷酷冷漠,从掩饰、逃避自己内心的感受,发展到自我封闭,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僵化呆板的人。

有个妈妈很自豪,说五岁的女儿很坚强,例子是有一次孩子摔伤了,腿上哗哗流着血,但她一声都没哭,紧咬牙关,一脸坚强,蹒跚地跟在母亲后面,也没有让母亲带她去看病。这真是坚强吗?不是!这是绝望之下的冷漠,所谓的坚强只是心灵外面的一层硬壳,用这层硬壳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才不会感觉到疼。而真正健康、坚强的人的心灵应该是柔软的、敏锐的。

那些自幼被不断否定自我感受的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刚硬、麻木的人,他们的情绪被长期压抑,既不会关注自己的真正感受,也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爱人和孩子。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他们也不曾被人理解过。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幸福呢?

我是青榄君,一个教育行业工作者,关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学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转发或者收藏,同时欢迎关注我的微信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让教育变得更科学更轻松。原创转载请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