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镇国之宝”铸于三千年前,铭刻有“中国”二字,差点被熔化掉

宝鸡炎帝和周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宝鸡社科讲堂主讲人杨曙明先生曾这样赞美我国古代青铜器,说它们“有原始图腾的天真、厉鬼般的狰狞、谶语般的谲秘、苍松般的威仪、黑云般的凝重”,浑身散发着“狞厉之美”。

关于青铜器身上的所有亮点,杨曙明先生认为,全都可以通过一尊名叫“何尊”的青铜器折射出来。

杨曙明先生惊叹说:“这件宝物(指何尊)被称作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被称作‘镇国之宝’。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这些大件宝器相比,它重只有14.6公斤,是他们之中的小兄弟,但由于造型奇特,有骇俗之美、惊世之姿,将思想家的深邃、哲学家的缜密、美学家的夸张统统融于一身,在青铜世界中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何尊的确是“镇国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它的外表,也恰如杨曙明先生所说的,璀璨夺目。其主体花纹为高浮雕兽面纹,巨目利爪,狞厉凶猛,口沿和圈足部位有兽形蕉叶纹和浅浮雕兽面纹,整器的装饰以雷纹为地,部分采用三层花的装饰手法,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堪称华美瑰丽。

此“镇国之宝”铸于三千年前,铭刻有“中国”二字,差点被熔化掉

但奇怪的是,何尊从出土到进入博物院,经历过长达十年时间的冷落,不但凡夫俗子不识其珍,就连文物工作者也不知其要,真是奇哉怪也!

话说,上世纪中期,陕西宝鸡人陈堆在甘肃固原一带看病卖药。

彼六十年代初,固原粮食奇缺,陈堆和妻子张桂芳商量,家乡八百里秦川乃是天然粮仓,与其在固原挨饥受饿,还不如回村种地混个肚子饱。

于是,1963年6月,两口子回到了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老家。

少小离家,家里的老屋已住了兄长陈湖一家,人口多,住不下。

没奈何,陈堆就租了隔壁陈乖善的两间房子住。

这房子后面是个土崖。

该年8月的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

这个铜器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正好用来装粮食。

陈堆不知道这尊造型奇特的铜器是件宝物,只把它当成普通大罐来装粮食。

装了半年多粮食,1964年开春,陈堆又觉得种田太辛苦,不如在固原卖药轻松,和妻子张桂芳一商量,得,还是回固原卖药去吧。

于是,夫妻俩从宝鸡返回固原,临走时,将铜器交给兄长陈湖保管。

1965年,陈湖家日子过得十分紧张,连买盐钱也没了,想来想去,就把铜器背到宝鸡当废铜卖。

收购站的人一看家伙什满身铜锈,都不乐意要。

有个别收购站表示出要的意愿,但有一条件,卖家必须负责除干净铜锈。

此“镇国之宝”铸于三千年前,铭刻有“中国”二字,差点被熔化掉

陈湖一听,连连摇头。

清除铜锈是一个累活、脏活也就算了,而都清除了,也就没什么分量了,能换几个钱?

陈湖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他也因此几乎跑遍了市内的的废品收购站。

最后,是群众路的玉泉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好说话,答应不用除铜锈,一口价30元钱。

陈湖一蹦三尺高,高高兴兴地接过30块钱回家了。

那个时候,全国大炼钢铁。

如果没什么意外,铜器就被送去熔化炼钢了。

恰好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佟大放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工作不顺心,心情糟糕沮丧,在街上闲逛,经过玉泉收购站,被器宇轩昂的铜器吸引住了,觉得这是个宝。

但佟大放当时的身份作不了主,只好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保管部主任王光永。

王光永和馆长吴增琨一起到收购站,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铜器买了下来。

不过,王光永和吴增琨也搞不清这个宝物的价值何在,只知道它不简单,就找市长要了一笔钱,买来了保险柜,把它锁了起来。

此“镇国之宝”铸于三千年前,铭刻有“中国”二字,差点被熔化掉

时间过了十年,到了1975 年,为纪念中日建交,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

王冶秋局长聘请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负责筹备。

马承源向各地博物院、馆发出通知,声称要调集了100 件一级品文物出国。

于是,王光永和吴增琨当年锁入保险柜的宝物被扛了出来,送到了北京故宫武英殿。

马承源见到这件宝物,惊诧于其无名无姓,没有任何说明,无比纳闷。心想,这么大造型的器物,难道连一句铭文也没有?

马承源不信邪,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很快就摸到底部某个地方刻有文字。

是了,就是在这了!

马承源拍了拍手上的尘土与铜锈,让人送去除锈。

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人们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 行共122 字的铭文。

此“镇国之宝”铸于三千年前,铭刻有“中国”二字,差点被熔化掉

时至今日,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刘宏斌谈论到那些铭文,仍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眉飞色舞地说:“铭文记载了西周成王五年,迁殷顽民一事,时间为四月丙戌这天,地点在岐周京室里。成王谆谆训诫宗室小子,要光前裕后,发愤图强,完成这一壮举。铭文记载了营建洛邑的重大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成为‘中国’最早一词的记载,所以为‘镇国之宝’。由于它的主人名叫何,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尊在古代是饮酒的器具。”

何尊突然焕发出无以伦比的文物价值,国家文物局随即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何尊的铭文史料价值体现在:

一、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

二、此器作于周成王五年,作为实物证据,为解决周公摄政的七年是否包括周成王在位年数之内的历史课题,提供了直接资料;

三、证实了周成王要迁居成周并付诸行动这样一个史料不详的重大事件;

四、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

最后,铭文述及周初重要史事,与成周(洛邑)兴建有关,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与河南地方史、城市建设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镇国之宝”铸于三千年前,铭刻有“中国”二字,差点被熔化掉

1980 年,国家文物局又请马承源组织筹备“伟大的中国青铜器”展,以赴美国进行友好交流时,美方提出展品中必须有何尊,国宝出展,身价倍增,最后投保达3000 万美金。

1988 年,马承源到新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参观,听讲解员介绍何尊为镇馆之宝时,他当即指出:“它不仅仅是你们的镇馆之宝,也是镇国之宝。”

镇国之宝何尊也因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64件永久不准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目录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