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山雅集 姚辉集”在贵州“群峰之上”诗歌酒店举行

文/图 张达

个人简介:姚辉,遵义人,是贵州的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火焰中的时间》《苍茫的诺言》《在春天之前》《另外的人》,散文诗集《对时间有所警觉》《在高原上》等,作品多次获奖并收入《1987诗选》《1998中国新诗年鉴》《中国散文诗精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2009中国最佳诗歌》《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1世纪中国诗歌排行榜》等多种选本,部分作品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曾获“改革开放30年贵州十大影响力诗人”称号。

2018年10月27日,“东山雅集姚辉集”在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群峰之上”诗歌精品民宿举行,本届雅集主题为“苍茫的诺言-姚辉诗歌研读”。来自贵州与广西的诗人、评论家姚辉、王力农、非亚、黄土路、洺雁、赵俊涛、西楚、梦亦非等参加了本次雅集,临时未能到会的潘利文、周薇、风儿等也提交了论文。

东山雅集是由《零点》诗刊发起与召集的一个高端文化沙龙,其口号是“低调的奢华,思想的盛宴”,坚持小众化、精英化、长期化、前瞻性,自2010年5月开始已来,已成功举办了12届。按照“东山雅集”惯例,与会诗人提交了论文,诗人梦亦非主持了研读活动。

本报记者张达应邀,也参加了活动,以下是讨论内容摘要,记者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在研讨中,诗人姚辉说:“我的写作进程,从1981年开始诗歌写作,可以用“不自觉,无理念”用来总结我的诗歌写作。后来不同的阶段推进,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来进行的。我与大家的写作不一样,大家有自己的明确的理念,在理论是我关注较少,在这块上,我的不自觉无理念的态势一直在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想与当时的写作保持一定的距离,现在回头去看,与当时的写作还是有差异。进入2000年后,我的写作少一些,但一直在坚持。在我的写作中,我更关注的是地域的东西。我关注贵州高原北部的生态,我走了许多地方,了解了村乡与传统,在我的写作包括小说中,尽可以表现这些。另外,我也在关注当下的一些话题,尽可能接触、观察、思考。第三,我喜欢在创作中做整体性的思考,所以我的诗中长诗较多,我写了大量的长诗。”

诗人、《自行车》诗刊主编非亚说:姚辉的诗中有许多警句,在他的长诗写作中,整体思考,是自己的长处。他希望与当时的写作保持距离,这也是个人清醒的考虑,他的思考与想法是对的。对地域问题,我也有同感。我们对文化符号放入诗歌产生怀疑,我们把地域融解到了现场,更加具体化,具有生活的感觉,我们的诗歌会出现大量的地名。贵州的地域思考,高原省份,诗歌中想表达这种,但与云南比起来,策略上可能不太够。姚辉兄对地域的思考可以更具体化一些。诗中有句子很漂亮,有生活的感受。诗歌需要超越,发现能力,要感悟,感受。姚辉还是有理念的,但不想太受约束。贵州诗歌的观念,你们认为有些滞后,但我认为不存在是否滞后,要开放性地,才能接受更多的东西。

诗歌评论家赵俊涛作了题为《姚辉诗歌语言秩序的个体构建》的主题发言:考察姚辉诗作,你会发现这种情形存在于他的众多诗篇中,且在总体上保持了一种较为恒稳的状态,并由此筑起了姚辉诗歌写作的一条“语言基线”。这个“基线”,我以为,应是我们向着姚辉诗歌语言领地出发的站点。沿着这样一个方向探察姚辉的诗作,你会发现,诗人在他的诗写中似乎遵循着某种“规则”为读者一再带来“惊奇”。这个“规则”在他的诗写中显现为——通俗点说,是诗人的“本事”或“能力”,也有人说是“技术”——诗人在词语选择和使用上的策略以及组织和运作语言的机制。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诗作呈示出的一种“语言秩序”。,姚辉是如何构建他诗歌语言秩序的。(一)词语:飞翔与破碎。(二)符号:省略与追加。(三)句子:延生与残缺。(四)片段:嵌入与拼接。

诗人王力农说:姚辉的诗,一定要在某种情景下才能读进他的诗。他的诗与别人的诗不一样,值得反复阐释,表现看写得不急不徐,但读进之后,“深处隐藏着风暴”,我的视觉与思绪,反而不是现代性,我想起了古代性:黄庭坚、李商隐。第二,姚辉的诗,既可以从外向里走,走向每首诗的情景,也可以从里向外,去审视情景,从文本意义上。第三,他的诗容量与内层很丰富。第四,不仅是抒情,也是诗思。第五,他努力寻找固定式的结构,给自己找体式。第六,反复出一些关键意象。第七,诗歌的西诗的语境。第八,诗歌过于文本化的担心。诗歌不要过于文本化。

女诗人洺雁说:姚辉的诗,语言创新得非常好,与我们常识的创新不一样,许多句子,我们常规不这样,不会过时也不会被抛弃,但力量感可能差一点,因为不够精准。如果能够中和一点,可能可好一点。有些东西在结构是可以调整一下,好的句子不要太慷慨使用。力量感会处理得更好。

诗人梦亦非认为,姚辉的诗歌表现出倾向经典写作的范式,他有一种让事物迅速变旧的能力,但与此同时语言得到更新,他的写作是朝向过去的,接通的是从瓦莱里、马拉美到布勒东这条线索上的纯诗的、唯美的、超验主义的诗歌传统。

诗人、《南方文学》前主编黄土路说:姚辉与时代是什么关系?在警觉之下,避免自己落入俗世,他不想与时代苟合,有自己的方向。他的文本的呈现,与时代有关系,甚至是逆向行走的写作。他试图建立精神的现实。在他的诗中,每种事物,词语都有壳与核,试图敲开,露出内部的锋芒,苍茫。他的诗中没有人间烟火的东西。他的美学追求在长诗中呈现,他有意追求精神叙事,所以有不及物的这方面。不及物的写作只有少数读者,会屏掉许多读者。他的将来有没有可能有极大的变化:建立在世俗与人间烟火上的精神叙事。

诗人西楚说:对姚辉阅读许多年,对他的诗歌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苍茫与诺言上。第一,姚辉的诗歌写作的纯粹的抒情性,神性,隐喻。对诗歌高贵品质的坚守,会给我们带来诗歌的意义的启示。姚辉的写作,表现出来的是繁杂的,抒情里有深思的,对贵州同代诗人的一种超越。姚辉的诗歌意义,对诗歌钻石品质的坚守,用朝向经典的写作,对当下的写作形成参照与警示的作用,于我是示范性的作用。他的长诗写作,展示了一个诗人的构架与呈现的野心,也是对个人写作的挑战,对文本写作的挑战。

诗人、评论家潘利文说:姚辉作为60年代出生的中国诗人,既带有他们那个年代出生的诗人的一些诗歌的烙印,又有独特的个性,这个独特的个性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专写高原的诗人,更在于他依托于高原发育的情感和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诗学实践。在这些实践的文本中,我们已经分不清谁是姚辉谁是诗人姚辉。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姚辉诗歌中的艺术特色:1明确的身份与另类的抒情。2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3旺盛的创造力。4文本的多样性实践。

诗人风儿(卢丽娟)说:姚辉应是一位高产诗人,他不仅短诗数量庞大,而且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长诗、散文诗等作品。他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调,内容涉猎历史与现实、祖先与姓氏、家园与亲情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可以看出,诗人姚辉是一位感情深沉、视野广阔的歌者,他的诗歌创作之路很宽泛。历史与现在的对话;祖先与姓氏的交织;批判与忧患的交融。

女诗人周薇认为:诗人姚辉是对“石头、狼”这样象征意象明显的词语带有某种特殊的偏好,这让我象发现了一条幽暗的小径般,产生了寻幽探秘之意。搜索了诗集《另外的人》全书,石头共有70处被提到,诗人用石头这一意象,将自己的情感及经验溶入,通过描写坚硬沉重的石头,其飞翔的轻盈,将这种矛盾的与张力有机地结合,很好地通过陌生化将石头赋予了新的意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