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咖啡CMO张洪基曾对媒体表示,为了维持盈利状态和稳定现金流,连咖啡没有开启大规模的线下扩张计划和补贴活动。随着瑞幸的进场搅局,其他新零售咖啡品牌面临着要么加码拼价格战,要么退出或者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搜狐科技/尹莉娜

新零售咖啡市场迎来了接连不断的融资消息。

继瑞幸后,连咖啡也完成了2.06亿元的融资。此轮融资由连咖啡创始人王江和张晓高、启明创投、高榕资本联合投资。本次投资是启明创投和高榕资本对连咖啡的加注,此前这两家投资机构已经对连咖啡进行了1.58亿元的B+轮投资。

成立4年,连咖啡已经披露的融资金额为2.08亿,天使轮、A轮及B轮后的战略投资的金额都未披露。加上本轮融资后,连咖啡的融资金额累积已经超过了4.14亿元。

连咖啡的发展步伐并不像同行瑞幸般大刀阔斧,在门店设置上也难以和瑞幸的2370家相抗衡。2018年的数据显示,连咖啡的线下营业点数量在300家左右。但相比瑞幸的巨额亏损,连咖啡显然有着更为健康的经营状态,盈利在一定程度上是这家公司的经营底线。连咖啡CMO张洪基曾对媒体表示,为了维持盈利状态和稳定现金流,连咖啡没有开启大规模的线下扩张计划和补贴活动。

实际上,依靠一线城市咖啡市场增长与日益成熟的外卖生态,连咖啡已经在2017年底实现整体盈利。2019年2月底,为了保持盈利状态,连咖啡还被爆出撤店30-40%。“在铺设网点最多的上海,近120家店中也只剩下80余家正常开门。”在一系列节省成本的措施后,连咖啡已经于4月全面回归盈利状态。

另外,连咖啡的营销打法也和瑞幸铺天盖地的代言人广告和强调关键产品特征不同。在汤唯、张震和“小蓝杯”已经成为瑞幸广为人知的记忆点时,连咖啡似乎没有能够让人记住的特征。连咖啡高层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用户喝我们的咖啡,但普遍反馈看不见我们的品牌 logo。”对此,连咖啡的策略是充分利用线下体验店。此前曾有媒体报道,连咖啡将在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开设大型品牌咖啡馆,以增加用户对品牌的记忆点。在获得融资后,连咖啡也会在北京部分地区内测新模式“口袋咖啡”。

近两年来,咖啡行业面临着极大变数。线下咖啡店状况艰难,尽管拥有良好口碑,但仅有线下渠道的雕刻时光、Caffe Bene接连宣布倒闭,星巴克为了保持增长也“放下身段”开始做星专送。而新进入的国内新零售品牌,则是在积极设置线下体验店,增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品牌的接触,借此塑造辨识度。这些例子都在说明,线上和线下的双重渠道也成为了咖啡零售实现增长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随着瑞幸的进场搅局,其他新零售咖啡品牌面临着要么加码拼价格战,要么退出或者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而对于连咖啡来说,在资本已经到位后,是突破“温水煮青蛙”的盈利现状开始“烧钱”之战,还是稳扎稳打、等待瑞幸的资本泡沫破裂,仍是个未知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