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全名富察·傅恒,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最近一部《延禧攻略》使作为男二号的他一下活跃在大众视线之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富察·傅恒和电视剧中的形象有何异同呢?

傅恒出生的富察家族是清代的名门望族:其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便率族人归附。傅恒的曾祖父哈什屯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位列议政大臣,成为清朝最高决策中枢的成员之一。傅恒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朝官至户部尚书,对康熙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平定三藩之乱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被康熙大加赞赏。傅恒的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傅恒的姐姐是乾隆皇帝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她和乾隆夫妻恩爱感情极深。这样的出身其实对傅恒的仕途其实是相当有利的。

乾隆五年(1740年)傅恒出任蓝翎侍卫,由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旅,随后不久就升任头等侍卫。从乾隆七年(1742年)起傅恒开始担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圆明园事务。乾隆八年(1743年)傅恒出任户部右侍郎并在不久之后外放为山西巡抚。乾隆十年(1745年)傅恒进入军机处。次年傅恒又接任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内大臣等职。乾隆十二年(1747年)傅恒升任户部尚书并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等职。至此傅恒在短短七年的时间内由乾隆皇帝身边一名普通侍卫晋升为当朝一品大员。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今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金川县)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今四川小金县)土司泽旺,川陕总督庆复会同四川巡抚纪山前往查办,此举迫使莎罗奔暂时消停下来。然而第二年莎罗奔又出兵攻打明正土司(今康定),清政府派兵前往当地进行弹压,却被莎罗奔击败。乾隆皇帝先后派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讷亲亲赴前线平叛,却屡屡受挫,于是乾隆一气之下将张广泗、讷亲先后处死。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傅恒毛遂自荐参赞军务,随后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经略军务。当年十一月启程奔赴金川前线并于十二月抵达。傅恒同清军另一员大将岳钟琪督师进剿,仍相恃不下。1749年莎罗奔在衡量双方实力后主动请降。傅恒于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胜利班师,因功封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不久后乾隆帝还为富察氏建立宗祠并为傅恒建造府第于东安门内。然而傅恒这生平第一件军功其实有很大的水分——莎罗奔其实是主动请降,实际上大金川并未真正归附于清朝。到了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起来。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9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过多次血战后清军死伤众多,终于在1776年初取胜。偏居川西一隅、仅有弹丸之地、数万人口的大小金川却使清王朝付出了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代价。由此也可以反证傅恒出征金川的军事行动其实并未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乾隆十九年(1754年)西北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乾隆打算趁机对其用兵。说起来准噶尔汗国算是清王朝的老对手了:早在康熙年间就已有御驾亲征准噶尔汗国的军事行动,准噶尔汗国当时的首领噶尔丹因此败亡。此后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并与清朝再次发生冲突。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结果却全军覆没。也许是这次惨败给清王朝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历史教训,以致于当乾隆就征讨准噶尔汗国之事征询群臣意见时满朝文武多持否定态度。就在清廷上下议论纷纷之际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自请办理此役,早就下定决心开打的乾隆立刻允准了傅恒。傅恒随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务办理的工作中:他带领军机处官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积极协助乾隆皇帝于后方运筹帷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调兵拨饷,保证必要的军需。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攻克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至此同清朝康、雍、乾三代持续对立的准噶尔汗国终于被彻底平定。清军凯旋归来后乾隆论功行赏时回忆起开战之初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是傅恒力排众议支持自己对准噶尔用兵,又在开战后积极筹措钱粮协助军需,于是特地颁下谕旨:再次授傅恒为一等忠勇公。傅恒在此前的金川之役中已获封一等忠勇公爵位,再次封公不仅在有清一代就是亘古以来也属罕见。傅恒对此上疏力辞乃至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不得不打消对傅恒再次封爵的念头,但他将百名功臣的画像陈列于紫光阁,傅恒在其中荣居首位。

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随即进行了自卫反击;另一方面缅甸对暹罗等周边国家的侵略也威胁到清王朝在东南亚的册封朝贡体系。此时在位的乾隆皇帝面对缅甸这个日益咄咄逼人的区域小霸有心为自己增添一件武功以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美名,时任云贵总督的刘藻对乾隆这一心思是有所了解的,与此同时他也清楚边境的危急形势,于是派兵追剿缅兵,结果只擒获5人。然而刘藻却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可他这边刚一上书,那边缅甸就以数千人的军队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地思茅,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车里土司的军队一触即溃,刘藻调集3000绿营兵围剿,缅甸主动撤退并一路诱敌深入将一路援救猛阿的大约600人的清军击溃,愤怒的乾隆随即将刘藻革职。尽管刘藻被革职,但清缅战争的战火已然点燃,此后乾隆先后调杨应琚、明瑞出任云贵总督负责征缅事宜。然而清军却一败再败,身为主将的杨应琚被乾隆处死,明瑞则战死沙场。尤其是明瑞领导的第三次征缅之役令包括乾隆在内的清廷决策层震惊不已,在此之前刘藻和杨应琚的失败都被解读为是他们个人不通军事,而丝毫没人对清缅战争进行全面整体考量。而明瑞则是在新疆战事中屡立功勋并多次受到乾隆皇帝表彰的宿将,却在征缅之役中落了个几乎全军覆没、主将身亡的下场。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乾隆启用傅恒发起第四次征缅之役,四月傅恒抵达边城腾越,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叫翁古山的地方有许多参天大树,其中的昼楠、夜槐两种树木是造船的上等材料;在这附近有个叫野牛坝的地方凉爽无瘴,是个造船的好去处。于是他一边命其子傅显率清军三千、湖广工匠四百六十余人秘密赶造战船,一边制定水陆并进、直捣缅甸都城阿瓦的军事计划。七月傅恒从腾越出发对缅甸发动突袭,初战告捷。九月野牛坝战船造成后清军水陆并进击溃缅甸水军。十月攻克此前被缅军攻占的军事重镇新街。十一月进攻南北水陆交通咽喉地带——老官屯,此前接连取胜的傅恒大军在这里终于遇到了对手:一方面缅军在此据险固守,另一方面清军官兵纷纷在此染上瘴疠之疾,一时间清军死亡过半,就连主帅傅恒也染上恶疾,腹泻一天比一天厉害,以致一病不起。得知这一消息的乾隆大惊失色,生怕在此重蹈第三次征缅时全军覆没覆辙的乾隆令傅恒立即班师回京。恰巧这时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来自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已对征缅不抱任何指望的乾隆接受了缅甸的贡表。傅恒在接到缅甸国王乞降的消息后宣布撤军并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回驻虎踞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傅恒大军班师回朝。两个月后傅恒病情恶化。七月十三日傅恒病逝。消息传回北京后乾隆亲临其府邸在灵前祭酒并谕示丧礼按宗室镇国公规格办理,赐谥号“文忠”。后来乾隆帝赋诗悼念傅恒,嘉许他为“社稷臣”。

傅恒家族的传奇历史并未就此终结,在他的儿子当中出了一个福康安。喜欢武侠的朋友应该对此人并不陌生——在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里都有他登场。历史上真实的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一生参加过第二次金川之战、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等战役,因众多军功而被册封为一等嘉勇忠锐公。此外他还参加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以太上皇身份仍实际执掌军政大权的乾隆皇帝为表彰福康安平定苗疆起事的战功赠其父傅恒郡王衔,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傅恒家族的传奇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