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心衰、慢性肾病“扛”上了,人会出现哪些表现,体质不一样的人表现也不一样,但唯有一样是多数人都会有的,那就是双下肢水肿--双下肢沉重发胀且用手指按压后凹陷久久不能回弹。

水肿是指人体组织内水分增多,这些水分主要来自于血液,只是正常情况下水液应该循经而行,不敢随便到处窜达,除非人体机能异常,使得水分透过血管壁进入到组织内蓄积,然后形成水肿。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渗透压,水液从渗透压高的地方往渗透压低的地方走,是人体完整新陈代谢的基础。

肾主水,这些水液最终还是会到达肾脏,携带者代谢物被人体排出体外,一般发生水肿的人都是肾脏功能出现异常造成,而这种异常多数是慢性肾炎、IgA肾病或肾病综合症。

小腿是人的“第二心脏”

出现双下肢水肿亦可能是心衰的现象。我们都知道人体内血液绕血管循环,如果心脏衰老,收缩扩张能力下降,泵出的血液量随之减少,心脏内残余血量下降,导致静脉血不能顺利泵回进心脏,血液已经散失在外周血管中,尤其是下肢,因为距离心脏较远,血液不能回归心脏,日久了组织就会水肿。

尤其是心衰伴有动脉硬化的人,人体全身血液的70%在下肢游行,在血管老化弹性下降的情况下,血液滞留不能上行,所以建议这种情况的人多揉小腿,引血上行,减轻心脏负担。

营养不良性水肿

还有一种水肿属于营养不良性水肿,这类人多数罹患慢性疾病,因长期缺乏营养或罹患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维生素缺乏等,都可造成下肢水肿,水肿常从足部开始。

平时如何预防下肢水肿出现

1、因为温度高会使得血管扩张,应尽量避免暴晒或使用蒸汽浴,不建议热敷患肢。

2、保护皮肤不要使患肢受伤或出现感染,避免蚊虫叮咬,可穿戴袜子或穿长裤。

3、避免患肢长期下垂,可适当将患肢抬高。

4、对患肢进行按摩,可按摩委中穴、涌泉穴等,促进水液循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