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洲际导弹与核弹头结合之后,最具有威力的核威慑力量就这样出现了。有核大国之间具备了互相摧毁能力,并以此换来了核利刃之下的和平。但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的对峙时期,美国和俄国想的一个问题都是:如果爆发核大战,应该怎么办。

  俄罗斯导弹发射井

  虽然美国和俄国人都认为,抢先向对手发起核突击是最好的取胜方式,但谁都不敢保证自己能百分之百占据先机——更何况那个时代,笨重的液体燃料导弹还占据主要地位,核力量的反应时间是很慢的。一旦对手抢先动手,无数核弹扑来并升起可怕的蘑菇云,自己应该怎么办?

  导弹发射井装填

  解决之道在于保持第二次核反击力量:也就是想尽一切手段,让己方有足够的核武器能挺过对手先发制人的突击。这不仅是实战的需要,本身也是一种无声的威慑能力:其能让对手认识到,哪怕孤注一掷抢先发动核战,也难以取得全胜,自己将会遭到凶狠的核反击。发动核战代价的急剧上升将会进一步遏制对手先发制人的胆量,让“阴云下的和平”继续持续。

  发射井

  很多人认为潜艇是最佳的保护核反击力量的方式,其实不然。首先,战略核潜艇的造价十分高昂,本身携带的核弹也不算多。在大洋之中,庞大的战略导弹潜艇很容易遭到敌方反潜兵力和潜艇的猎杀。而随着反潜侦测能力的极大提高,相当多的海域都遍布声呐基阵,核潜艇长期隐蔽巡逻已经十分困难。陆基核力量仍然是最为可靠的核打击力量,特别是对于陆地广大的俄国而言。为了提高陆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在敌军核打击后幸存下来,俄国人想的是导弹设备全面地下化。

  俄军洲际导弹发射

  从5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末,30年的时间内,俄国人修筑了数量惊人的导弹工事和掩体。其中核导弹发射井——也就是最为重要的导弹发射工事修筑了3万个。每一枚洲际导弹都有多个发射井可以选择,增加了敌方精确打击的难度。修筑的供导弹机动的地下坑道,已公开的就有4000多公里,而至于到今天都处于隐蔽状态的,谁也无法推测有多少。

  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的陆基洲际核导弹数量达到顶峰:6000余枚。这些导弹绝大部分都依靠地下工事进行值班(当时重型导弹的机动发射车尚未成熟),进行对北约——特别是美国的战备任务。如此规模的地下工事,根本不可能利用一轮核突击就伤筋动骨,这构成了俄国人的二次核反击力量。

  机动发射车并没能取代导弹发射井和地下工事

  这些超级工程消耗了多少资金呢?并没有俄国官方数据公开。但有俄罗斯研究者认为,当时是举全国之力备战,而所有军兵种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导弹部队,对导弹工事的修筑投入是不计成本的。研究者推测,如果以购买力折算成今天的美元,当年大规模建设超级地下工程可能消耗了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