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洋县这个男子拒当贫困户,中省媒体多次报道!

来源:洋县脱贫攻坚(贾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吴成敏,男,汉族,55岁,陕西省洋县槐树关镇阳河村人。尽管家庭条件困难,但他坚持不当贫困户。他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挥洒汗水,勤奋钻研,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成功探索出了“魔芋板栗套种”技术,大幅增加收入。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参加全县“扶贫扶志”宣讲活动,无私传授种养殖技术,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激发了身边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路上的“指路人”。洋县县委授予他“脱贫先锋”的光荣称号,汉中市脱贫办授予他“脱贫民星”的荣誉。中省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人穷志坚 坚决不当贫困户

2016年3月,村上开展贫困户识别时,吴成敏看到有些村民有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他觉得这种不思进取、坐等靠要的现象很不好,经过慎重思考,他主动放弃了申请贫困户的资格。考虑到吴成敏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一家三口住的土坯房,家里没有稳定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24岁的儿子还没有结婚,村组干部们三番五次上门给他做思想工作,他都坚持回绝。他诚恳地告诉村干部:“我不当贫困户,是因为我有把握靠自己发展产业脱贫。我前几年开始种魔芋,因为没有掌握技术,收入不高。可如今,已经掌握关键技术,发展势头很好,2015年魔芋产业就有1万多元收入了。人均收入早就超过贫困标准了,我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别看我住的土木结构的房子不漂亮,但还结实耐用,也不是危房。”他向不放心的村干部拍胸脯保证,自己不光要把魔芋种好,还要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群众,带动身边的贫困群众通过种植魔芋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村干部被他的志气和品格所感动,表示村上一定大力支持吴成敏的事业,帮他早日实现理想。

一开始,他媳妇对他拒当贫困户的事情心有不满,总觉得自家吃了大亏。吴成敏耐心地解释道:“做人要有骨气,当上贫困户又不是啥光彩的事情,我们有手有脚,能跑能干,发展了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啥要当贫困户?况且,村里还有很多人家比我们困难,也该把党和国家扶持的机会让给他们。”妻子被他说服,也转变了观念,支持他的选择。自此,吴成敏和妻子就勇敢地踏上了一条自力更生、勤劳脱贫之路。

苦心钻研 成为种魔芋专家

2010年,吴成敏开始种植魔芋,由于没有经验,不是重茬就是腐烂,连续五年,都赔了钱。哪里跌倒那里爬起来。性格倔强的他通过反复实践摸索,终于找到适合山区土质的魔芋品种。为了学好种植技术,47岁的吴成敏重新拾起了书本。他买书学技术,上网搜信息,坚持收看中央7台《致富经》、农林卫视等节目,孜孜不倦地“吸收”科学种养植知识。他一边学、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积累了丰富的魔芋种植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开始,吴成敏对魔芋选种、杀虫、防霉变逐渐得心应手,在承包的荒坡地上种植60亩魔芋,产量翻了几番。县上的魔芋公司知情后,主动邀请他到各村讲授技术。吴承敏成为当地闻名的魔芋“土秀才”。

可吴成敏不满足,他又琢磨上魔芋在3至5月出芽期间地里易生杂草的难题。他仔细观察魔芋的生长规律,发现魔芋在“五一”前后抽芽拔高,4月底,恰好套种在魔芋地的毛苕长势最好,此时立即喷药杀青,毛苕秧子枯萎后就成了魔芋的肥料和遮阴网,既抗旱又保墒。经过多番尝试,他总结的“魔芋套种毛苕”技术大获成功,不仅节省了肥料,而且魔芋个头大、品质好。三年前,一场冰雹把已经散了枝叶的15亩魔芋打了个精光,仅有山沟里一亩地完好无损。但这一亩魔芋就挖出了6000斤商品芋,一块八一斤,收入一万多元。2015年,连着下了2个多月的淋雨,魔芋泡坏了不少,当年仅产5000斤,也有一万多收入。吴成敏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收入为周边群众算清了经济帐。在他的带动下,阳河村就有30多户种植魔芋200多亩。2015年,他在全县魔芋种植比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一技术也被农业部门推广到黄金峡、华阳、槐树关等10个镇35个村。

爱动脑筋 找到赚钱新路子

吴成敏常说:“山里人靠山吃山,只要勤快肯动脑筋,赚钱的路子多着哩。搞产业要敢投资,敢坚持,遇到挫折不放弃,就一定会成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2015年开始,吴成敏还对土蜂养殖入了迷。由于他大面积发展魔芋套种毛苕,毛苕开花了,引来成群蜜蜂围绕在他家附近。他灵机一动,弄来一个旧木箱,按照别人交给的方法,收集了一部分土蜂,尝试养蜂。无心插柳柳成荫。2016年10月,这个不起眼的蜂箱里取出40多斤土蜂蜜。一斤零售40元左右,一下子就获利1500多元!土蜂收益这么好,为啥不多发展一些?吴成敏想好了就干。他立即找出家里不用的旧箱子、小扁桶,还动手制作了部分蜂箱逐步扩大养蜂规模。遇到当地养蜂的人家或者外地养蜂人,他就凑上前去拜师学习。夏至前,是他最忙碌的日子。蜜蜂会在中午12点至3点分巢,需要守在旁边伺机分窝。一来二去,他琢磨出了分窝的门道:一窝蜜蜂只能有一个蜂王,不然争王位就打架,只要掌握了规律,土蜂一箱可以分成两箱、三箱,10箱土蜂过几年后那就是一个养殖基地。他高兴地把总结出的经验介绍给周边村民,带动10多户群众养土蜂100多箱。

吴成敏还精通板栗种植。他在承包的坡地里,套种了一部分板栗。为了解决嫁接板栗容易生虫、毛板栗口味好而颗粒小的缺陷。爱动脑筋的他又打起了嫁接改良的注意。他尝试着把嫁接后的板栗再次繁殖,居然一石二鸟解决了板栗树容易发病生虫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板栗的挂果率。去年,他的15亩板栗收获3000多斤,2.5元一斤,就这一项就收入7000多元。他又将自己掌握的嫁接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群众。人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赞他是个有本事、好心肠的人。目前,他靠种魔芋、板栗,养土蜂年收入近4万元。

情系桑梓  甘做义务宣讲员

“争当贫困户不光荣,人要有志气,不能有依赖思想。虽然我家里住的还是土坯房、儿子的婚事也让人很焦虑, 但我知道脱贫要靠自己,不能等靠要。共产党就是一棵摇钱树,我们也不能厚着脸抱住不放。党的扶贫政策再好,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那也不顶用。做人要知足,要懂得感恩,要自立自强,给儿女们做个好榜样!”这是吴成敏在黄安镇庙垭村励志宣讲中的讲话,这番催人奋进的话语深深打动了400多名听众,现场响起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2017年,吴承敏自立自强、勤劳致富、造福乡亲的事迹引发了县上宣传部门的注意。他们遴选出以吴成敏为代表的多位脱贫先进个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志扶智宣讲活动。吴成敏总是用朴实真诚的语言,传授自己总结的种养殖技术,介绍自己的致富故事,引导教育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消极思想,鼓励他们用好脱贫政策,大胆尝试发展产业,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为了搞好扶志宣讲,不论寒暑,他一接到县上的邀请电话,就立即撂下手上的事情,骑着摩托车风尘仆仆赶往会场,一个来回就要跑60多公里。从2017年5月至今,他累计义务参加各类励志宣讲活动100多场次、听众3万多人次。每场活动结束后,人们都争着要他的电话号码,请教他农业技术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耐心细致地讲解清楚才罢休。功夫不费有心人。据统计,通过吴成敏的努力,共帮助90多名贫困户转变了落后消极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成为他们脱贫路上的“指路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