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D&G是折在它那位无知傲慢的创始人身上了。在认识中国这件事上,他真应该跟自己的意大利老乡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学学。

斯蒂芬诺·嘉班纳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离那儿100多公里以外的帕尔马是电影导演贝托鲁奇的故乡。近日嘉班纳令人愤怒的辱华言论基本葬送了D&G的生命,而3天前,贝托鲁奇也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同样是意大利北部人,一个不尊重且不了解中国,一个则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最懂中国的外国导演。

嘉班纳的言论绝对无可挽回,但回到这起事件的最初源头,为上海大秀拍摄的3段宣传片,却完全可以避免现在的局面,只要找个用心的导演,比如贝托鲁奇。

判断一部宣传片用不用心,就看它有没有不过脑子地堆砌一些刻板印象。

D&G短片从蹩脚的中式发音到模特的细长眼睛都延续了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偏见。或许T型台对这类长相的偏爱可以为D&G开脱,但既然在“DG爱中国”的主题下,就应该创造一些突破传统观念的东西,破除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而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80年代的电影就已没有这种表达。一部《末代皇帝》能获得中国观众与国际影评协会的共同认可,就说明中外两地的审美差异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D&G的锅,文化差异可不背。

如果让贝托鲁奇来掌镜,D&G大片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关于选角

D&G短片中的模特细长眼、宽平脸,是时尚圈钟爱的超模脸,而贝托鲁奇选定的男女主演则都没有这类特征,且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事实上,吊眼角的固化形象本身就来源于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歧视。

“chink”一词已被公认为歧视性词汇,原意是指狭长的细缝,后被用来贬低中国人眼睛细长。

种族歧视者将这一人种差异故意放大,以此显示自身优越,后来慢慢演变成西方人对这类长相的中国人的偏爱,但本质还是一种变相歧视。

△曾有外国人制作视频解释对着中国人拉眼角的行为是绝对的歧视

普通人的审美偏好我们无权指摘,但一家品牌官方强化这种形象,尤其还是面向中国消费者,实在有失水准。

换作贝托鲁奇肯定不会使用狭长眼型拉进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

关于品位

一段时间内,部分中国人确实有暴发户的特质。

在西方人眼里,出国购物的中国大妈喜欢名牌、钻石,喜欢穿金戴银,穿着浮夸缺乏品位,但这就是D&G想要传达的中国形象?

同样是贵族角色设定,贝托鲁奇镜头下的末代皇妃并没有花里胡哨的装扮,虽然奢侈,但并不艳俗。

如今大部分国人都懂得克制和得体,绝不会让黄金和亮片挂满全身。

关于仪态

在D&G宣传片中,最诡异的地方莫过于模特拿着筷子面对意大利食物时的扭捏作态,或许品牌想体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不过这真的是D&G理解的中国美吗?

以D&G在中国的客群而言,披萨意面绝不是稀奇食物,实在用不着娇柔做作。毕竟溥仪十几岁就会打网球了。

在贝托鲁奇的镜头下,满清时期的中国人虽然腐朽,但并不猥琐矮小,而是有一种古文明的庄重。表现昏庸并不一定要丑陋,贝托鲁奇对悲剧人物保有绝对的尊重。

在《末代皇帝》拍摄的多处场景内,很多道具与历史文物不符,如上图中盘在立柱上的龙其实并不存在,都是道具师从不同寺庙中提取的创意,但观众能感受到和谐;而D&G大片中强化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却并没有让我们产生中式特色的共鸣,或许这就是为了赚钱而讨好和用心做艺术的区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