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4》:神经的末梢在抽搐

《小时代4》再度给大伙提供了宣泄的狂欢,但它同时也给所谓知识精英出了个难题:看你们还能骂出什么翔来?

没有了《人民日报》的高举高打,连斗LOW战神鹦鹉史航也仅就陈学冬所谓“捍卫”絮叨了两句,《小时代4》未再现脍炙人口的批评。有人搬出了所谓的《好莱坞怎么看郭敬明和<小时代>》,其实不过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外报老文。老友李星文借他的“影视独舌”阵地仗笔直书《我为什么要做<小时代>的一生黑》,并强调自己的观点都是两年前的,不是他懒,是现实仍旧没长进。显然,舆论都疲了,只有耐受的郭敬明,依旧春风得意马蹄疾,直奔20亿总量而且。

现在回头来看,关于《小时代》系列和郭敬明的批评是失败的,铺天盖地的批评,并没有阻止郭敬明发迹的步伐,一切的批判和谩骂最终都荟萃成了郭小四以及利益集团新添奢侈品上的水钻。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郭敬明成功了,十几亿票房的加持,让这个小镇青年成了舆论界的不倒翁。某种程度上说,郭敬明是个强悍的人,抗击力惊人,不管舆论的攻城锤如何来势汹汹,他秋水一汪,全都化作了市场的营养液。此前除了一位F女星在群众的谩骂声中茁壮成长,最后成功越位一线女星,似乎还没有男星逆势上位的案例。一件连削尖了脑袋的娱乐明星都做不到的事,以“抄袭门败诉作家”身段入市的郭敬明却做到了。

郭敬明在票房上的丰收,与郭粉死忠的支持密不可分,与批判家们的成就同样不无关联。回望这几年对《小时代》系列的批评,逻辑几乎是清一色的否定与摧毁,并没有疏导与构建。大V们早期对《小时代》流毒的批评是对的,但是将《小时代》的观众一股脑地归拢到一个叫“脑残”的垃圾箱里,这就值得商榷了。这种批评并没有给所谓的“脑残”补脑,也没有给他们指明出路,甚至连将他们从临渊中拉出的善意都没有,而是无情地将他们圈到了郭敬明的阵营。这样一来,这批人除了在郭的营盘里抱团取暖,并寻找某种集体的存在感,其它无路可逃,所以, 郭粉都是死忠粉。

我粗粝地留意了一下《小时代4》的观众结构,豆蔻年华的小女生切实是主打,但奔三或而立之年的超龄女生比比皆是,甚至还有拄着双拐的85前“大叔”。从2008年新书上架到《小时代4》上映,《小时代》的粉丝走过了“七年之痒”的长路,如果从他2003年成名作《幻城》算起,他最初的一批粉丝已经相伴走过了12个年头,当初十四五岁的懵懂少年,如今长成了奔三的社会新生力量。我们过去若干年一直执迷所谓“脑残”的刻薄批评,造成的是一整个社会群落的天堑鸿沟,他们不仅与中生代知识精英无法调和,与社会主流也难以缝合,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把自己变成主流,把批评者们变成非主流。

当我们回顾汪国真的走俏,很容易想到八零年代理想的崩塌与九十现实的裂缝,成长的伤痛,精神的撕裂,需要心灵鸡汤的滋补。《小时代》何尝不是郭粉们的鸡汤,而且还是鸡精汤,相比汪国真时代还有诸多价值取向可选,郭粉的一代更加虚无与可怜。说到郭粉竞逐《小时代4》,程青松先生给我的私下留言是:“就跟05年超女比赛一样,孩子们在寻找存在感。”而韩十洲先生则说:“病人总是要吃药的,小四开的是药店。”二位的话都很中肯。确实,孩子们若是病了,应该得到系统的会诊和治疗,如果有人给吃错了药,除了喝止还应该给出正确的药方,而非恶语交加谩骂了之,更不该给人家打上“脑残”标签弃之。现如今天堑鸿沟似的对抗与对立,都是这个时代缺乏中枢神经的反应,只剩下两头的神经末梢在抽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