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屹立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不断的扩张,在长平之战之前,拥有了大量战略要地,特别是取得渭水、黄河、洛水的航运船后,粮草可以轻易运到中原作战各区域。赵国虽是此时七雄中的老二,但毕竟是春秋三家分晋-曾经晋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无法和曾经的晋国相提并论。因此,长平之战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秦强赵弱且实力悬殊是不争的事实。

赵国采用以逸待劳的打消耗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任用廉颇为将,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名训练有素的将士,运用秦军劳师袭远、粮食运输成本高的劣势与秦军对峙3年。但是,毕竟秦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要供应作战及其他各类人员近50万人长达数年的供应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虽然齐国和楚国等国做出援助的承诺,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并不愿意看到离自己更近的赵国因击败秦军而强大,于是背信弃义,没有提供物资援助。赵国不得已撤换了坚壁不出的廉颇,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

主动出击的过程是惨烈的,结果是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40万赵军被坑杀的说法,和历史将赵括定义为只会纸上谈兵如出一辙。事实上,40万赵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等着秦军过来活埋,这40万人中的大部分是战死的,秦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绝对不少。迄今为止,在古战场长平地区还能挖掘出成千上万具遗骸,这些遗骸有赵军的,也有秦军的。赵国最终灭亡而秦统一六国,让赵国丧失了历史话语权,秦军为遮其丑必然会夸大战果。

赵军损失40万将士看似败了,但当时都城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长平之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20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战争毕竟不只是战场上武器的较量,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赵国只是曾经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的三分之一,秦国的商 鞅 变法取得了全面成功,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支独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