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宗祠和祖墓是宗族的三大标志,是形成宗族认同和凝聚力的要素。而宗谱被称为平面的宗祠,宗祠则被看作立体的宗谱。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宗祠或倾圮,或改建,或移作他用,失去宗族象征的功能。在此情况下,宗谱就成为维系宗族的惟一纽带。

改革开放以来,重修宗谱之风蔚然而兴。东阳的绝大多数宗族都在近二三十年内续修或重修了宗谱。虽然多数宗谱的纂修质量令人不敢恭维,但在保存宗族文献、补充世系世传方面的贡献不可抹杀。那么,新时期如何编纂好宗谱?一句话,是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所谓继承,是应当对老谱(一般指解放以前所修宗谱)有足够的尊重,老谱的文献应当全部保留。除了世系序列、人物排行、生卒时间等方面明显的错误可以直接改正外,对于老谱中的文章万勿随意窜改。因为现代人的古文功底很少能超越前人,一旦窜改,等于毁损原作,从而使精华变成糟糠。若发现文中真有谬误,也应当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用加注的方式解决。最好请高手标点古文,以利文献的利用和传播。

继承的另一种含义是应当继承前人重视族风、重视道德、重视教育、严谨编谱、造福后人的精神。上述精神在各族宗谱中均有充分展现。另外,参与修谱,往往意味着奉献,前人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创新,是新时期的宗谱应该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

一、列大事记。将宗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始祖迁徙,重要族人的生卒,修谱,宗祠及重要厅堂的建修,办学,族人中举、成进士、点翰林,族人担任重要职务,宗族遭遇的重大天灾人祸或变故,宗族重大庆典)按时间顺序列叙,以使对宗族历史一目了然。

二、增列村史。将族人聚居的村落予以全面而简要地介绍。内容一般为村庄沿革、始迁之祖、人口构成、地理环境、交通水利、土地物产、文化教育、杰出人物、工商诸业、百工技艺、典型建筑、文物古迹、非遗文化、重要诗文、特有民俗、故事传说等。

三、以人为本。历史应当以人为中心,宗谱自然不能例外。一个宗族的成就和辉煌,必然通过族人的业绩来体现。编列《名人录》,注意增补自老谱编纂迄今几十年间的名人。为重要的族人立传,使之成为榜样和标尺。有一定职务、职称、学位、学历者都应谱上有名(须掌握合理的尺度,譬如职务在局级以上、军职在连级以上、职称在高级以上、学历在专科以上、学位在学士以上、荣誉称号在县级以上)。按其贡献和影响或立传、或简介、或列表。即使是无职务、职称、学位的有一技之长者,其一生如有闪光点,不妨在世传中用寥寥数语加以介绍,如“任生产队长十年”、“曾任文宣队主角”、“曾承包╳╳工程”、“曾获╳╳╳奖”、“ ╳╳╳╳年获╳╳╳╳称号”、“擅╳╳技术)”、“擅笛子、二胡演奏”、“寡言少语,言必有中”、“主持╳╳╳╳工作或工程等。只有这样,人物不再局限于干巴巴的生卒、墓葬、婚娶、后嗣,而是有了立体感。值得注意的是,介绍人物时以事实说话,勿夸大其词、拔高人物,尽量避免使用“很”、“十分”、“非常”、“卓越”、“广泛”等副词和形容词。随着国学的复兴和教育的普及,后人的文化水平必将超越今人,因此,凡新增的文字应当简洁而典雅,最好用浅近文言。

四、增加图片。利用现代照相技术,对村落、建筑、胜迹、人物、庆典等以图片形式存史。图片具有文字难以企及的功能,不仅直观,而且信息量大。

五、刻录光盘。在纸质谱牒发行的同时,附以光盘或U盘。此类电子产品容量大,且便于携带,利于保存和传播。

六、编《圆谱录》。将编谱者、捐款者、庆典、存疑、纠错情况等文字及图片资料均纳于此集,作为宗谱的末卷或附卷。可以避免今人全家福置于祖宗像前面的乖谬状况,以保持宗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014.9.20

      原载《高城里厅吴文化研究》第2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