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南乡八面山西麓紧挨山脚一个村叫三景头,全村280多户,750来人,何、吴、许三姓杂居。三姓和谐相处,亲似一族。

三姓中以吴姓定居于此最早,于康熙年间建村,何氏不久由南上湖西村徙居入盟,不几年许氏由梅岘迁居落籍。三姓治山治水,以农耕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何金星,生于公元1930年,家里世代都是种田的。我爸爸叫何志祥,年轻时学做篾,拜千祥西阳村的马桂潭为师。马桂潭有两个弟弟佛明、佛林,兄弟仨都是有名的好手艺,以做篾工的细作家具著称,四方邻近嫁囡用的篾器嫁资,都以请到他们做而自豪,所以我爸的做篾细作手艺也十分了得。他不但做得好,而且做粗活特别快,做一般的农具、家具,总比同行快得多,所以名气很大。

可是我爸有个不良嗜好,特喜欢赌,什么牌九、胡牌、麻将,连大赌的压花会都去,赌瘾特别大,生活懒得做。而且逢赌必输,越输越赌,我妈管不住他,家里、田畈里里外外都该她自己,家里变得很穷。妈经常哭,抱住我们说:“要不是你们姐弟,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苦虽苦,只要你们不学爸的样去赌博就好,等你们大起来,苦就会出头的。”我爸赌博成瘾,就不去农家户做供饭,在家做竹家具卖,家里设个作坊,但是不常做,连三餐食也不均匀,身体也垮了。

      童年时代学做篾,学吹箫

小时候,因为爸在家做篾,经常看见,我也很好奇,看他编的小饭篮、梁笼篮,样子很漂亮,而且编得很轻松自如,我也手痒,趁他不在时,偷了几片细篾丝放在暗处,自己动手编篮子。起初时,编小小的萤火虫盒,四个角的。后来被爸发现了,他却很高兴,就教我如何如何编扎。我读小学放学回家,就教我操起篾刀学剖篾,牙齿咬篾片,一手拎篾刀,一手推篾片,当时也很有兴趣。先从短篾片学起,后逐渐延长。从剖一分两层学起,再两分四层,又分八层。

学剖篾当中,我也感到很高兴,一是自己有兴趣,二是在学的时候,至少爸爸和我在一起,不会去赌博,连我妈也高兴。这样一来,使我对学剖篾、编扎等操作更加有兴趣。

有一次放学回家,爸爸不在家,我和其他几个同学在玩耍,玩的是自己用香烟纸壳写的红的蓝的车马炮,将士象,帅仕相,兵啊卒啊,玩得十分起劲。我妈从田畈回家看见,就十分愤怒,气愤地说:“儿啊,你这样也要同爸一样学赌博了,娘这辈子苦定了。我不管你了,我要离开这个家。”我忙说:“我和伙伴抓车马炮是闹着玩得,不会赌博的。”妈又说:“就算不是赌,闹这种玩,也能走上赌博路的。如果像隔壁品朝阿叔那样,胡琴、箫、锣鼓等学学,妈就不会反对了。”我劝住妈妈不要哭,默默地点头。我从此再也没有和同学一起玩下棋、打扑克了。放学回家,经常跑到隔壁品朝阿叔家,看他拉胡琴,吹笛子。我虽然不太听得懂,却拉着他教我,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凡听到哪里有乐器响,就往哪里跑,而且每样乐器都想学。后来,民乐、婺剧曲调成了我的最大爱好,并完全掌握,快乐受用一辈子。

      

      14岁正式学做篾

我八岁上学,在自己三景头村读初级小学,十三岁初小毕业。家里穷,交不起书学费,供不起由学生家长轮流的先生饭菜,加上高级小学应到夏厉墅去读,路又远,继续读不下去了,我妈干脆让我去姐姐家放牛混饭吃。我爸知道我对做篾有兴趣,可是他自己不敢带,因他知道他自己有赌瘾,唯恐孩子染上一辈子吃苦。所以把我带到玉山的王村,托一个同行带,师傅王锟曹,都在邻近村庄农户中做一般农具家具。冬天天气冷,就回家休息过年。第二年,我已十五岁,不去玉山了,主要原因是玉山山区条件差,来往路远不方便。我爸又给我找了一个他的朋友,是千祥高宅人,招赘在万公塘村,名叫卢锡明。卢师傅当年已六十二岁,是个老篾匠,手艺亦好,带过多个徒弟。师傅门牙已全掉了,所以到农家户做新器具,剖篾分层总让我做。我自小在爸爸处已学会,因此越做越顺手,师傅很高兴。他原来也喜欢赌博,和我爸既是同行,又是赌友,可是自从我跟在他身边,好像这陋习一被戒掉一样,从来没有见他去赌——大约有徒弟在身边,做师傅的应该有个样子,因此决心不进赌场。这也真是难为他了。

我是师傅的关门弟子,他对我很好。他有了年纪,什么粗活、细活都放开给我做。有时候他自己补旧家什,把新活交给我编扎,只是在关键地方,才具体口头指点一下,提醒注意那些地方。我的师傅也是苦命人,两夫妻育有一男一女,男孩是个傻子,呆头呆脑,女儿是个双脚不会行走的软脚疯病,可怜做师母天天服侍两个残疾孩子。我十分同情她,到了师傅家,尽量帮忙做点家务活。

年轻时不肯改行

十六岁那年,我已学过两年篾匠了。正月元宵节的一天,我爸突然同我说:“做篾人辛苦,工资又低,冬天该早些歇掉过年。我已给你找好一位木工老师,今天我带你去拜见师傅。”我一下呆住了,想了一下说:“做篾确实辛苦,但是我现在普通农具、家具基本会做了,不想去改行。”我也讲了内心想法:“新做徒弟有三个怕:一,怕夜里睡相不好,师傅要骂,而且习惯了的睡相很难改,半夜三更,小便不能出响声,应该把尿液撒在便桶沿,早上不能懒床,年青时做到也不容易;二怕食饭,规矩太多,食饭要三划二咽,不可随意把喜欢菜肴多吃,应多夹面前菜,坐在凳子上应毕恭毕敬,两只手不能撑出去;三怕做生活,每天上工,不管场地宽狭,日子长短,原材料好坏,规定的件头活儿一定要做出来。若做不出来,傍晚点灯也赶出来,做出的家伙应让东家满意。我已做了两年时间的徒弟,许多生活已习惯,师傅对我也很好,跟另一位师傅,性格脾气不晓得,越想越不对头,还是不去学木匠吧。”

 我爸看我态度很坚决,就不再勉强。元宵节后,仍然去师傅家,继续篾匠活儿,后来再没有动摇过,一辈子做篾做到老。

十七岁这一年,我告别了师傅,自己独立作业。师傅年纪大,家里也走不出,我就在学徒时的老地方做,挺顺利。如果东家生活多,就叫我爸一起来,另外约上几个。稍空时就一个人,一直在农户家上门做供饭活。1954年,手工业集体化开始,我进入横店竹器社,和许多做篾的一起做农具,以及一些农户定做的家具。社里进行评级,共分四个等级,我与我爸被评为甲级工。

走进县竹编厂过程

1952年,省文化厅李自新同志来东阳考察民间艺术,发现佐村镇谷岱村竹编大师马富进的三层提篮,认为精美绝伦,大加赞赏。马富进已逝世多年,听说有位与马富进有师缘关系的马烈玉同样有如此高超手艺,立即寻访。交谈后,大力支持帮助他发动起组织东阳县民间竹器社,专门生产竹编作品,起初设在楼店乐善庵。

马烈玉,千祥西阳村人,自少拜著名竹编艺人马积善为师,马积善与马富进是师兄弟,与我爸的师傅马桂潭既是同村人,又是师兄弟,关系十分亲密。后来马烈玉的儿子马宣华跟其父做篾,学得一手好技术。我出师后,也常叫爸一起做。我和马宣华年纪相仿,十分交好。马烈玉父子俩常被富裕农户请去制作精美小件,一旦有农户请他做普通农家具时,就带信来叫我爸去做。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我这一辈。

马宣华,思想先进,很早加入共青团,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前线。朝鲜战争结束回国,他谢绝政府分配工作,协助其父创建县竹器社,被选为副社长。他爸马烈玉年事已高,专给职工传授技艺,社里具体事务由马宣华负责。社里需要技术高超人才,他四出物色。一天,他找到我,连问几个问题:所在的横店竹器社,技术等级评过,你是否甲级工?如果是甲级工,社里会将其工作场地放门口等等。我回答,社里早就评估级别,我是甲级职工。他又说,口说无凭,以证明为准。

我当即回到社里,向时为社主任的厉桂林要求转社。厉主任思想开明,高兴地说,年轻人是该有上进心,去接受高层次的锻炼,社里完全支持你。办完有关手续,我持有关档案,顺利进入县竹器社,是为1956年。初进社时,社址设在楼店村。当时社里马瑞腾为组长。第一批任务是编扎一堂小屏风。样品是陆洪福老艺人设计的,交给我们组生产。马、陆和我,三人配合得很好。

那几年,竹器社经常搬迁,设在夏溪滩村的德福寺算时间较长的了,当时的湖头陆木雕厂也一度设在一处。在德福寺的木雕厂办起一所“木雕技术学校”,招收了第一批学员。名师出高徒,这一批学员在老艺人的传帮带下,后来成为东阳木雕的大师。楼水明培养了陆光正,黄紫金培养了冯文土。姚正华、徐土龙等第一批学员,后来成了东阳木雕的中坚。

195811月,东阳县政府决定将横店湖头陆木雕厂、上湖楼店的竹编社、巍山木雕厂、画水玩具厂等进行合并,成立了“东阳县木雕竹编工艺厂”,定址于卢宅。竹编厂机构变成了一个车间。在楼店时期,前马村马世富老艺人带来的义乌人何福礼,在卢宅正式考试后,成为新职工,在黄树银等大师传授下,成为新一代东阳竹编的传人。

大跃进时期,工厂做了一批樟木箱用于出口,发运上海进出口公司。装卸时不小心,部分樟木箱被损坏了。进出口公司领导请求厂里派师傅前去修理。厂里叫我和马立法两人带材料前去修理。

杭州制作国庆献礼作品

1959年,为了庆祝国庆十周年,省政府要求研究所牵头搞一个工艺品作献礼,组织了东阳、嵊县、新昌三个县的手艺高超的老篾匠,集中一起进省城。我竹器社要求去八人,黄树银、马立法、我何金星、张柏进为技术组人员。另四位是楼德花、楼满娟、金凤光、金玉堂,为操作组人员。嵊县来了几位,新昌来了三位,后来杭州市区又来三位。大家一起安顿下来,起先各自动手做小物件样品等。三个基本单位一起,暗中较劲比试手艺,常出现争强好胜的现象。经过几天亮相,开了个会,会上选出黄树银为组长,设计产品,统一调度分工,决定编织一块大屏风。

屏风以明代画家唐寅的四季花卉为底本,四周以各类花纹吉祥图案衬托,按照各位艺人的专长进行分工,编织禽鸟、鲜花,大家施展挑、压、弹、绕、穿、插、贴等多种编织技法,将平生的技艺充分展示。

女职工们则编花帘,为了赶工期,晚上挂起100瓦灯泡,常加班。大家干得很有头绪,有条不紊地紧张劳作。我们生产工场距食堂有一段路,为了节省时间,饭菜常由女职工拿来。那段岁月是困难时期,中餐菜肴通常是茄子,我们东阳人吃腻了,就叫她们提前到食堂,发现有其他菜蔬,争取换换口味。果然,她们稍早几分钟去,经常拿来几个新品种的菜。我们很高兴,气氛更融洽了。

献礼作品收尾临结束,单位举办联欢会,八仙过海,各显才艺。嵊县一位女职工,清唱了一段越剧,获得满堂喝彩,引起我的兴趣。我即兴唱一段婺剧《宝莲灯》的送子唱段。当时我年轻,喉咙好,把东阳婺剧的二凡唱得很有气韵,剧中的老土地送沉香的气度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一口气唱完,获得大伙儿的热烈掌声。都说,东阳篾匠师傅真了得,手艺高,戏也唱得相当好。后来听说,献礼作品运到北京的展览大厅,由于场地十分之广阔,我们所做的屏风,略显小巧,不十分协调,又转移到另外一个大厅安放。但这架大屏风的编织是相当精致,代表了那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享受着崇高荣誉。

外宾合影中没有我

我平时讲话很率直,也很有幽默感,比较风趣,平常经常说说笑话,平时又对社会风土人情比较关注。大家都说我是个乐观风趣、头脑活络、不知疲倦的人。与工友们一起外出买点东西,问个路,打个交道等等,总让我去,我也很乐意做这些事。

19583月的一天,路上已解冻,但天气还处在寒冷中。我向社里请假与另外一个小伙子去歌山买棉毛。家里多出了个女孩,老婆要我及早买几斤棉毛(即皮棉),给孩子做棉袄,弹棉被,以免冬天时挨冻。我与工友们曾偶尔谈起,有几位要我带十多斤,当时国家分配物资少,供应紧张,农村集市又不繁荣,农产品很难买到。经过歌山,问询中得知这一带有棉毛卖,到了林头,很快向农户们购买了几十斤棉花,装成四个袋,挑回社里,已深夜了。

次日,依旧上班干活,工友们说,昨天从北京来了两位外国女贵宾,是罗马尼亚国家供销合作总社的负责人和专家,在一名翻译陪同下,来我社参观考察。看到我们生产的精美盒子,惊喜不已,评价相当高。了解情况后,兴奋之余,提出与在场领导、工人们一起留影,大家都非常高兴。我听说后,内心很开心,我们厂有名气,外宾参访的机会以后肯定很多。因为那天外出有事,不在社里,没赶上合影,没赶上的还有一位叫朱银泰的老师傅。这一张相片,确实比较珍贵,没能参加合影,也觉得遗憾。

不久后,竹器社遵照上级指示搬迁了,与巍山、画水等木雕社、玩具厂合并,迁移到卢宅。

辅导加工点记事

1962年,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实行精兵简政,单位减缩人员,支援农业。木雕厂共下放十多名职工。为响应上级号召,承担国家困难,我主动申请回乡务农,于7月份离厂,回到老家三景头。

回到家后,农村的亲友闻讯,就邀请我给他们制作家具。困难年景,粮食紧张,日子都不好过。农村落实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后,才恢复了一点元气。经过大兵团、大跃进、集体办食堂这几个阶段,许多人家的家具、农具已损坏,需要修补。在困难时期,还是先修缮最需要的物件。那段时期,我上门为农户服务,一直忙着。

东阳木雕厂的竹编车间,后来承接来大批量外贸生产任务,光车间生产解决不了。就在全县范围设立许多加工点,各个乡镇基本都有。这些加工点需要技术人员去辅导。于是我被列入首选之内,委派为横店、任湖田、夏厉墅等地的辅导员。任湖田、夏厉墅两地出产一种叫水竹的竹子,是竹编产品加工的最佳原材料之一,这两个村参加培训的也最多。我去了以后,从砍竹子、剖篾的基本功教起,再进行分层、抽丝、编扎等每道工序的辅导。许多普通农村妇女、农民工,从没有接触过竹子,经过认真学习,也掌握了基本功。东阳全县有80多个加工点。我所辅导的两个点,质量最好,生产时间也最久。这是1968年的事了。后来外贸产品沉寂,这两个村仍然继续生产家具、农具,一度成为凉席的生产基地。有的还扩大至编织提篮、漆盒,遇有技术难题,常上我家来求教。

此后,我辗转各地继续我的老行当。1971年,到江西弋阳垦殖场工作。1973年,到本省龙游竹编厂工作。1975年,回横店竹编加工点工作。次年又到大盘工作,在那一带的大盘、小盘、光明、桥亭、一保、松树脚、搭库等村庄上门加工,时间一般都在冬天的农闲时光。做到六十岁左右,因山区天气寒冷,就不去那儿做了。就这样,在大盘山区做了十多年。

做供饭的趣事

有一年,有一移民户,是泗泽涟迁至姜山贝村的,该农户条件尚可,来年要嫁女,托熟人来我家中约定,在今冬前给他家做篾家伙的嫁妆。我当时曾答应,只是要把已落实的农户做完才去,需要稍微晚几天,。

过了一段时间,该农户特意寻访来到我家。他同我说,前天,有一位中年篾老师来到我家说,你们托人约定的,我今天来了。我们一家人很高兴,就安排场地,拿出出原材料等等。篾匠师傅,取材料剖篾很有头绪。吃点心时,我俩夫妇看去总有点不像,就突然问了一句“你这位老师是否三景头金星师?”这位老师呆了一下说道:“村庄是三景头,名字是何某某,金星是我堂弟,我俩经常在一起做的。”东家即明白了,是冒充金星师傅的。晚饭时分,就直截了当说了:“真对不起,我家就一个女儿,做几样嫁妆也不容易,既然金星师确实得等几天,不好意思,今天的工资请带去,下次做其他活再来请。”就打发何某某走了。

后来我到该农户时,就与他夫妇俩订立一个口头协议:1.确定所做物件品名;2.有几样需要木雕老师配合;3.东家能给多少时间,我们按时间来确定嫁妆的精细程度。很凑巧,东家的儿子已学会木雕,自然很配合。我把吉祥花卉、瑞物和讨彩图案、文字编进去,漆盒、托篮编得十分精美。东家夫妇喜不自胜。到了完工之际,操办了几桌丰盛酒肴。晚餐时分,大家纷纷向我敬酒,说:名不虚传、好手艺,这些嫁妆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一位老者说:姜山贝有嫁囡起,还没有看到如此精致的嫁妆,好师傅,为我村争了光。从此我的手艺在横店姜山贝一带扬名。

结束语

进入七十岁,孩子们再三要求,不要上门加工服务,应该安享晚年,可是我仍然闲不住。除了爱好的吹拉弹唱,组织村老年民乐的活动外,还是爱做竹编活。有农户前来聘请,即与他们约定,那些物件,大概需要多久交付,多少材料及工资等。

每年年初或年尾时节,我村和邻村准备闹元宵,迎新春以筹备迎龙灯调龙、花灯之类活动,他们总要请我为之剖篾。因龙灯很高大,需竹篾编扎,弯弯曲曲的龙头身躯,有经验的篾工能掌握竹篾的厚薄、长短、粗细,这些控制好,编扎时弯曲自如,操作得快。

有几个村要迎走马灯,这马头和马尾,编扎需扎实功底,计算马颈及马头的长度,前段完成马头状,形如T字。T字前端在弯个钩,以作马的上部,嘴巴、马颈、马头连接得好,表演时能使马头不停地点头,逼真动人,做这类活儿,就需根据数量,要收取相应的工本费用,但我从不计较。

我的三间老房子,二楼就是我的竹编作坊,四周挂满了使用的各类工具,以及制马头、龙头的模型,还有各时代的样品,密密麻麻,错落有致,中间的空隙放着作凳,是我编织竹器的平台。许多人看到都说:走到任何地方也看不到如此精致的民间竹艺工具陈列室。这引起了东阳文化界人士的注意,连电视台记者也来过我这老房子,赞誉其为民间竹编工具博物馆。《东阳日报》也报道过好几次。

在漫长的做篾岁月中,我曾带过几个徒弟,传授过我的竹编技艺,外甥陆云才,湖头陆村人;何跃明,南上湖村人;吴正义,本村三景头人;陆小弟,湖头陆村人。他们跟我学,并且独立操作十多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后改行经商等。我的儿子何济元,年轻时随我学做,也在经济发展的洪流冲击下改行,经营鞋类销售批发。我进入暮年后,再也没有人学这做篾的苦行当。做篾虽然是苦累活,但编织的物件确实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工艺品,无人继承,确实使我痛心不已。

2017年,我已是88岁的老头了,但精神尚好,身体尚健。去年,东阳市文化局批准我为东阳市民间竹编第五批市级传承人,真是让我惊喜不已。做了整整七十四个年头的老篾匠能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定,这是我的莫大荣誉,不禁使我老泪纵横。

                    2017.5.6

 原载《东阳史志》2017年第2期(总第33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