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笔记(三十五)比兴与象征--赋(3)

摘选自《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运用赋的手法当然也可以抒情。本来诗歌的情意常托寓于形象之中,须回味方得。但有时诗人的感情特别强烈,是积蓄后的喷发: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卫风.氓》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硕鼠》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本来作为语言,无所谓抒情不抒情,要使诗歌直接让人感受到或浓烈成激越的感情,一是靠唱吟,二是靠感叹词、语气词来拖长声音,三就是靠句尾的感叹标点符号,提示读者需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吟唱这些句子,这些被强烈抒情化的句子通常都在全篇的结尾处,少数也可有诗篇中间,往往是情感的振抜或蓄势后的喷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