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藉恩宁路改造的契机,八和会馆代表粤剧界向相关部门递交倡议书:2019年是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我们倡议:保护恩宁路周边的粤剧名伶故居,在故居挂标志牌讲述名伶故事,制作故居地图,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传承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了抢救恩宁路二期改造范围内的名伶故居,探明现状,曾为上世纪50年代荔湾区房管局局长的“西关老地胆”潘广庆带新快报记者前往现场踏勘。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1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3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2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4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6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7

10处粤剧名伶故居在恩宁路改造区内,呼吁保护,与粤博、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2)

10

现场

名伶故居今如何,且随“地胆”去踏勘

早在2012年,潘广庆和中山大学粤剧研究室已整理出一份“群星聚八和芳名录”。将自广州黄沙创立八和会馆以来,住在西关,活跃于省港澳舞台之粤剧、曲艺、粤乐人员入册留芳,共计190人。

据荔湾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这190处名伶故居中,仅有2处被认定为荔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多宝路77号的千里驹旧居,昌华新街29号的靓少佳、郎筠玉旧居;3处被认定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的李小龙祖居、宝华路十六甫东四巷14号的黄霑旧居、宝华路十六甫西二巷23号的张活游旧居。

根据《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位于永庆一巷8号的刘美卿旧居、永庆一巷10号的张活游旧居被列为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但这些建筑均无标示牌说明是粤剧名伶故居。

其余故居均处于“无身份”状态,有的身陷恩宁路拆迁废墟。为了抢救恩宁路二期改造范围内的名伶故居,探明现状,曾为上世纪50年代荔湾区房管局局长的“西关老地胆”潘广庆带新快报记者前往现场踏勘。

汇源桥脚2号,是马师曾、红线女夫妇的故居,已被征收,空置多年,现被围蔽在拆迁废墟里,是一栋两层的青砖屋,门窗与阳台栏杆已损毁。潘广庆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1950年10月,他们首次从香港回归,这间是他们租住的,当时他们的儿子马鼎盛也被带回来了。那个时候省电台来这里录音,指定红线女唱《不穿牛仔裤》,叫我来参加听,那个时候中央提出来藐视帝国主义。”

在荔湾区文广新局去年完成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中,这栋楼入选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恩宁东横街3号,是小飞红故居,一栋红砖与水刷石的两层楼,已被征收,空置。“小飞红是永光明剧场的演员,跟楚岫云是搭档嘛。抗战期间建的,我知道她到1950年还在这里住。”潘广庆说。

多宝街10号,潘广庆正说到“这就是林超群、林小群的故居”,一路人听到即脱口而出:“林超群、林小群在粤剧界是很出名的啦。”

这栋楼仍由业主家人居住,业主的后人说,林超群曾在此租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业主是印尼华侨,房子建于民国。

永庆坊里,除了游人必至的李小龙祖居(著名粤剧丑生李海泉故居),还有几间名伶故居鲜为人知。

永庆大街3号,卢启光故居,对面4号的梁姨说:“卢启光在这里住了有十年八年吧,住在二楼。解放后在这里住。”潘广庆还记得,卢启光是珠江剧场的主要演员。

在永庆二巷銮舆堂隔壁的7号,是有“大翻森”之称的梁家森故居。“梁家森打跟斗最厉害了,是全广州打武最厉害的表演师,是銮舆堂最老资格的人,有段时间,他整天带着銮舆堂的屋契,契不离身,担心丢失了銮舆堂会被收回。从上世纪50年代住到70年代,一直住到去世。”潘广庆津津乐道。

永庆一巷8号是著名花旦刘美卿旧居,永庆一巷10号是“四大小生”之一张活游旧居。

这几个房子在被征收、改造后多作商店或办公,梁家森故居现为“西瓜剧场”,租下这个房子的陈姨说:“我在这里长大的,住在附近,这里是以前做戏世家的地方,但不知道这个房子是大翻森的,当然要写出这些房子的故事让游客知道啊。”

两位在二巷漫步的游客听说这些房子是粤剧名伶故居,不禁驻足细细端详,杜先生说:“我们喜欢这些房子有特色,但不知道这些故事,当然要挂出来说明啊。”

此外,有两处粤剧名伶故居曾被列入拆迁之列,因业主未签协议而幸存。

“四大小生”之一、影帝张活游在宝华路十六甫西二巷23号的故居,是一栋中西合璧的两层半小洋楼,2011年被认定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宝庆市1号,是著名粤剧舞美师何碧溪的故居,何碧溪设计了中国第一个舞台美术工厂(即上文的恩宁路210-212号),广东粤剧大词典、广东粤剧艺术博物馆也分别记载、展示了何碧溪生平事迹。

目前这里已被命名为艺林画社(何碧溪当年购买该房屋作为画室的名称),不定期为儿童提供绘画和交流的场地。

后人回忆

故居见证过粤剧艺术发展, 也是社区遗产

宝庆市1号是上世纪40年代由我爷爷何碧溪买下,作为工作画室(艺林画社),后改造成自己的住宅,1958年因政府将河涌(现荔枝湾涌)改造成为排污通道需征用地,将房子改建,爷爷在此生活直至到去世。

那时候,粤剧编剧、导演、主角(例如红线女、文觉非),爷爷的同事(何启翔、洪三和冯家安,陈仿枝等)会在这里开会、讨论,爷爷的业界朋友(廖冰兄、雷坦等)也在这里聚会。父亲何庆才也一直生活在这里,他继承了何碧溪的绘画技能,也是一生贡献给粤剧舞台美术。

这里也是我开始认识和接触粤剧美术和传统文化的地方,我会跟随爷爷到他在恩宁路的舞台美术工厂看舞台布景的制作,到附近的平安戏院看装置和彩排。

几乎所有街坊都认识爷爷和嫲嫲,后来我发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院子里的一棵鸡蛋花树,这是爷爷种的,已超过55年,他想把他在夏威夷生活的记忆带回来。这棵树上的鸡蛋花每年花期有5个月,鸡蛋花有药和茶的价值,嫲嫲会开放给街坊邻里来我们花院采集,这是一段欢声笑语的时光。嫲嫲还会开放家里的阳台给大家晒蚊帐和棉被,街坊邻里也会帮忙买菜、劈柴和送糖水。

这个房子诞生和成就了粤剧艺术家何碧溪和何庆才,它见证过粤剧艺术的发展。

这个房子也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故事,也是这个社区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房子看作为家族遗产,也希望它是社区遗产。我们准备继续为这个社区做贡献,包括进行社区文化回忆和整理,文化和艺术创作等。

——何碧溪长孙何绍光

各界建议: 保护故居,挂标志牌, 做成地图

据新快报记者查阅文献,粤剧艺术博物馆当年之所以选址恩宁路,正因为此地是粤剧发祥地之一,周边有众多粤剧大师故居。2012 年,时任广州市长陈建华在调研粤剧艺术博物馆选址时要求:要与恩宁路旧城改造等项目联结,使整个片区成为西关粤剧艺术文化大观园,形成一座展示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从而在整体上提升这一片区的文化含量和社会价值。充分体现粤剧与荔湾“十足的岭南风格、百分百的西关风情”。

早在2009年12月,中山大学李以庄教授致信时任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指“恩宁路名伶故居群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物。实在是广州市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希望能以养鸡下金蛋的指导思想,来建设广州市,不要弄成千城一面。保存这批故居,只要认真把文化这台戏唱好,完全可令广州市在文化与商业两方面双丰收。万望不要杀鸡取卵。”她呼吁“以八和会馆为中心,利用周边的粤剧名伶旧居串起一个粤剧文化带,确是广州市一张很有特色的名片”。

朱小丹曾批转过此信给相关部门,此后有5处名伶故居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其时未有评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但据荔湾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掌握的名伶故居名单并不完整。

藉恩宁路改造的契机,八和会馆代表粤剧界向相关部门递交倡议书:2019年是粤剧申遗成功十周年,我们倡议:保护恩宁路周边的粤剧名伶故居,在故居挂标志牌讲述名伶故事,制作故居地图,与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串起“粤剧文化带”,传承传统文化、地域文化。

负责广州历史建筑名录推荐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张智敏博士认为:“恩宁路周边地区现存大量的粤剧名人的旧居,是非常难得的文化遗产,建筑风格各异,较真实地反映了粤剧名伶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喜好。如果这些建筑保护下来形成粤剧文化建筑群落,将成为以粤剧博物馆领衔的粤剧文化中心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土文化保护组织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在2013年时曾通过挖掘38处名伶故居绘制了一幅地图,会长刘伟伦说协会仍在不断寻访名伶故居,期望这些故居都能保护好。

对此,负责恩宁路改造的荔湾区住建局相关人士表示,将会先把目前位于改造区内的10处故居做成地图,并在已改造的故居上挂标志牌,讲述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