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市民的公德意识与城市的文明程度密切相关,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规范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行为,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毋庸讳言,今日东阳,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根源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市民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管理方面的因素。增强公德意识,需要宣传教化,需要规范约束,需要奖惩结合。

关键词公德意识  现象  根源   方法

公德,即公共道德,系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公众共同利益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为了使社会交往和公共活动正常进行,必须建构相应的公共道德准则。建构和遵守该准则的原动力来自人们的公德意识。公德意识是人们在与外界交往中所持的思想、观念和规则,它以“利他”为核心,以“无害他人”为底线。城市是人口集聚所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频繁,人与人的交往接触也更为集中,人们在交往接触中的行为、风格和态度,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市民的行为、风格和态度,乃公德意识外化。增强市民的公德意识,规范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交往行为,是建设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

缺乏公德意识的表现

公德意识,表现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行为态度上。公德意识一旦缺乏,就会缺乏责任感,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尊重,只为一己之私打算,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从而影响他人,危害社会,破坏自然环境。

东阳是一座具有一千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市民素质相对较高,其公德意识也相对较强。但毋庸否认,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不仅危害我们的生存环境,也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城市文明背道而驰。

就我们东阳城所见,就我们身边所见,缺乏公德意识的现象试举数例。

乱搭乱建。城市同乡村相比,大多数市民的居住空间自然要小得多,于是想方设法扩展使用空间。这里搭个篷,那儿搞个窝。楼道更是公共地方,不占白不占,于是,楼道成了“废品收购站”。但那所占之地毕竟不是永久的,得弄个固若金汤的东西留给子孙才好。于是,向平面和垂直两个方向发展,再砌它一堵墙,再加它一个层,增加它几个平方——一个平方就值万儿八千呢!

噪音扰人。城市噪音十分烦人。夜阑更深,当人们进入梦乡时,歌厅舞厅的低频节奏在你耳边轰鸣,五音不全拿腔拿调的歌声则如鬼哭狼嚎破空而来。街边的夜宵摊点通宵经营,呼朋唤友声、猜拳行令声、激辩争吵声不绝于耳。城市夜生活的丰富使得夜猫子们有了用武之地,而他们的晨昏颠倒却苦了上班族和中小学生。即使大白天也颇多噪音,震耳欲聋的大嗓门时有所闻,灌煤气的、修油烟机的、磨剪刀的、沿街叫卖的、收购废品的、防水补漏的那些小喇叭个个都是高分贝。

烟气熏人。石油价格上涨,液化气价格高企,许多人——当然也包括许多新东阳人退而回到烧煤饼时代。早晨和傍晚,居民区里烟雾腾腾,弥漫着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气味,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那烧木柴的开水炉子也纷纷登场,青烟缭绕,害得你不想关门闭窗都不行。

随意占道。私家车多了,车辆停放是个大问题。大街小巷处处是车,人行道也成了停车道。主街道两侧的人行道,往往被占道经营——这在环城北路尤为典型。处处是工场,处处有障碍,你很难在人行道上顺利地行走。人行道上的盲道,是专供盲人行走的设施,很难想象能被盲人利用。

缺乏公德意识的例子还有很多,满口脏话、随地吐痰、乱丢烟蒂、乱扔垃圾、损坏公物等等自不消说,目无规章乱闯红灯,打着赤膊招摇过市,公共场所吞云吐雾,边吃瓜果边丢皮,边嗑瓜子边吐壳,半夜三更鸣喇叭,小院子里养鸡鸭,水泥马路烧草灰,家犬满街成公害等等似已见怪不怪了。

缺乏公德意识的根源

缺乏公德意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市民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管理方面的因素。

历史根源。几千年来,我国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不大,接触的圈子很小,生活在亲人、族人、熟人组成的圈子里,这个圈子生成的道德准则,往往是私德,而非公德。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是重人情、重关系等等,对于公共利益、公共规则和公共秩序,往往视而不见,公德意识严重缺乏。

现实原因。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延续千年,人们偏重于自身的修养和利益,忽视公共的道德和利益,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越来越自私、保守和落后,公德意识也越来越淡漠。

人的素质。公德意识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人的素质涵盖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而道德素质为其中最重要的素质。一个人如果缺乏道德,其知识、技能和行为必然对社会造成危害。道德素质和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有关,更与他的理想、信念、追求密切相关。当下,有些人没有理想,缺乏信念,无所追求,无所事事,将空闲时光全消耗在麻将、扑克上,闲谈的话题不外乎财神白板、司令红5、家长里短。有些人不注重学习,忽视自身的进步和提高,从不看书看报,看电视只看文艺节目,上网只为打游戏。家里没几本藏书,即使有,也已多年不翻。人的素质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出了问题,公德意识也必然会有问题。

管理因素。人的行为需要一定的法规加以规范约束,公德意识也需要一定的法规予以保护和弘扬。法规为道德的底线,一般都具有惩恶扬善的功能。只有让法规之剑高擎,足以震慑那些违背公共道德的行为,才能保护公德意识不受侵害。新加坡就是学习的榜样。你要在公共场所吸烟吧,罚你1000新元——合人民币5000多元,一般人被罚一次就刻骨铭心不会再犯了。新加坡而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十几年前,美国青年麦可费因在新加坡涂鸦被判处鞭刑,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求情也不行。后来麦可费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新加坡。”我想,如果用此法惩治令人痛恨的街头乱贴小广告制造“牛皮癣”之类的公德意识缺乏者,效果肯定不错。

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的提高和增强,离不开宣传、规范和奖惩。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加强教育来引导,靠强化法纪来制约,靠树立典型来示范,靠批评惩戒来禁阻,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首先是宣传。培养市民的公德意识,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指数,旨在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而这有赖于宣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公德意识与生俱来,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如果不去宣传和唤醒,人们心中的公德意识就会淡化,不能形成群体的行为规范。况且,城市应该有特有的公德体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外来成员的不断增加,这个体系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就像东阳,2006年底时有308个姓氏,相隔不足4年,去年人口普查,增加到576个姓氏,增加了87%。而有些东阳从未有过的少数民族,在东阳已形成规模不小的群体,如布依族有6734人、苗族有4804人、土家族有1911人,他们大多数是在近几年成为新东阳人的。城市公德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样的载体、过细的工作。这就需要调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采用相声、小品、快板书、短剧和黑板报等形式,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不同场合,在共产党、共青团和各个民主党派及各个社会团体,在老中青少各个年龄层次开展有效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通过宣传,大力弘扬公德意识,大力表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其次是规范。一个社会离不开秩序,而秩序来自规则的制定和奉行。要改善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两手一起抓。一是通过宣传,即教化引导,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二是加强规则的执行力度,使遵守公德的要求具有刚性和强制性。前者倡人为善,后者止人作恶,前者为软,后者为硬,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人际交往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社会交往日趋频繁、复杂。与之相适应,人际交往的规范也必然相应丰富,有的以社会公德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有的则纳入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之中。在时下公共交往领域急剧扩张的背景下,法律法规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规范作用越来越重要。

再次是奖惩。褒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才能使公德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和提升。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大力表彰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和事;发现和树立身边的道德楷模,通过道德榜样来激发人们的角色认同和期待,提升公德意识。近些年来,老邵伯、卢汉成、孙炎明、林南珍等道德楷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对于唤起公德意识、建立道德规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双岙村数千村民(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新温州人)现场自发救援,1700多名温州市民自发献血,爱心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温馨,从而让人们了解温州不是只有暴发户、炒房团和煤老板。而对于那些在公共秩序、公共环境、文明出行、文明待客等方面缺乏公德意识的人,则不同程度地予以曝光,就如违规排污的企业负责人在《东阳日报》登载道歉书那样。只要有悖道德规范,就应当不留情面地批评惩处,使有所戒惧。

结  语

增强公德意识,弘扬公德意识,树立公德规范,是顺利完成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文明城市的要求。它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公德意识的养成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法治建设息息相关,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紧紧相联,这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渐进过程,所谓“百年树人”即是此义,对此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知易行难,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并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市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使公德意识不断弘扬,遵守公德蔚然成风,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增强公德意识也是一项千千万万市民人人参与个个有份的工程。不论士农工商,不论男女老幼,不论职位高低,每一位市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建设文明东阳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2011.7.26初稿,7.29改定

(本文获“公民道德与城市文明”征文一等奖第一名,刊于《公民道德与城市文明优秀论文汇编》,《八面风论坛》2011·4总第40期,《东阳日报》2011.10.28,《金华精神文明》2012·3总第123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