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灯影里的九曲黄河阵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时间已经过去了400余年,古老的九曲黄河灯阵依旧在河湟谷地的小城里明亮着。

在岁月的长河里,它或许还将流淌千年万年……

被时间浸泡过的民俗活动,在当今地域民俗文化范畴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九曲黄河灯阵也不例外,尽管古老的阵法演变成了黄河流域各地申遗的“宠儿”,其散落在民间信客心尖上的美好种子还在持续发芽。这些芽儿,一年一度地长啊,永不停歇地求啊,心中坚守的那份信仰,也早已深深埋进了这片土地。

为什么九曲黄河灯阵能在河湟谷地的乐都小城如此经久不息、世代相传?我们得从《封神演义》中一段神话传说中说起。

据传,武王伐纣时,财神爷赵公明被陆压道人用钉头七箭书射死。赵公明的三个同门师妹云霄、碧霄、琼霄(民间信奉的三家霄娘娘)为报杀兄之仇,用闻仲太师的六百大汉怒摆九曲黄河阵,力破姜子牙殷商大军。

传言,此阵内有惑仙丹、闭仙诀,阵排天地,势摆黄河,装尽乾坤,环抱九州,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湾内隐风雷,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绝,人虽不过六百,却胜百万雄师。

在青海乐都县城西南角,有一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赐福道观。道观距城5余里,地处七里店村,该地原系明代嘉靖年间所筑的防御性屯堡。道观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俗称“三官庙”,庙里建有古佛、三霄、关帝等殿,各殿气势颇为壮观。当地民众为纪念三霄娘娘,祈求天官赐福、娘娘送子,遂在每年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摆九曲黄河灯阵,世代沿袭、千古不绝。

九曲黄河灯阵,弥漫着一种庄严、古朴的节日气息,包含着古代阵法、地理环境、生殖崇拜等多元的文化遗存,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共同坚守,更是河湟地区民众智慧、思想、艺术与历史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在青海乐都传承不息,更在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广为盛行。其各地灯阵制作选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拿阵中的灯碗来说,陕西米脂用豆面作灯碗,绥德用洋芋,延长用白萝卜。北京延庆、怀柔用荠面作灯碗。青海乐都以蜡代灯。现在,有些地区已经采用各式霓虹彩灯装点灯阵。

随着社会的发展,灯阵选材因时而变,但不变的是对千年文化的坚守。各地灯阵布局大体相似,容天地乾坤,纳两仪四象。布局以九宫八卦图演化而来,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的阵法来布局。中央为太极;面向北开的东西两门,象征两仪;四方四正的四处城壕,象征四仪;阵内有中央紫禁城(戊巳土)、东北城(艮方)、东中城(震方)、东南城(巽方)、中南城(离方)、西南城(坤方)、西中城(兑方)、西北城(乾方)、中北城(坎方),共九座城,象征华夏九州;阵内设365盏明灯,代表365尊神灵,更代表一年365天。

九曲黄河灯阵在黄河流域流传至今,在民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民间有一说法,每逢元宵逛逛灯阵,可“官位荣耀,不求自至”、“寿命福贵,不祈自增”、“怨家盗贼,不伐自败”、“瘟病邪气,不拔自取”、“善夫良妻,不求自得”、“贤男孝女,不盼自生”。或许,这是九曲黄河灯阵内在传统意义上的归属,也是其千古不息的艺术背影。

九曲黄河灯阵,将古老的“阵法”与民间民俗活动有机融合,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以灯代兵,布阵祈福。何为“九曲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南部的巴颜喀拉山脉,绵延5464公里,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最后汇入渤海。黄河自西向东蜿蜒流经的、在地域上具有标志性代表的九个地方,称之为“九曲黄河”。

很多河流都死了,黄河还活着。她从海拔50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行经中国大半疆域,用博大的胸怀滋养和孕育了九曲黄河灯阵,用传统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解读生命的意义。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九曲成就了黄河灯阵的风雨浩荡,也成就了黄河途经的每一方土地。就拿黄河源头第一个古渡口——扎陵湖渡口来说,千百年来对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铭刻了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千古佳话。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以土地为根本。根植于土地的九曲黄河灯阵,摆的不仅仅是一方灯阵,更是深埋在土地里的千年传承。而今,九曲黄河灯阵用古老遗存的仪式活动,一边记载着人们精神领域中纳福求吉的美好追求,一边呈现着黄河流域繁衍生息的生命符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