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清明節除了祭奠先人、寄託哀思之外,同時還有踏青遊春的文化內涵,古人也曾留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等經典詩句。作爲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承載着人們對逝去故人的祭奠和思念,對禮俗社會人倫情感的尊重,因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節日。

原標題:光明日報:全國哀悼,爲了更好地前行

全國哀悼,爲了更好地前行

本報評論員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時,我們迎來了追思懷遠的清明節。爲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4月3日發佈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從上午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慎終追遠,民歸德厚。作爲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承載着人們對逝去故人的祭奠和思念,對禮俗社會人倫情感的尊重,因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祭祀先人,是中國傳統社會“敦倫盡分”的環節,也是中國傳統禮俗文化不可或缺的功能。

清明祭奠先人是不可或缺的傳統習俗,但祭祀的方式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特徵。與往年不同,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雖然當前國內疫情傳播被基本阻斷,但境外疫情仍在瘋狂肆虐,無症狀感染者等國內疫情防控的不確定因素也仍然存在。因此,民政部和許多地方政府大力推廣網絡祭掃等非現場祭掃方式,減少人員聚集,這是爲了公共安全的理性倡議,得到了各地羣衆的自覺支持。

 

清明節不僅蘊含着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同時也反映着鮮明的時代精神特徵。現代社會交通和信息高度發達,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早已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推動傳統節日習俗的現代化轉變。近年來,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倡導綠色殯葬,提倡以敬獻鮮花、植樹綠化、網絡遙祭等更加綠色環保的方式祭祀先人。在消除山火等風險隱患的同時,也建構和重塑了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節日儀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比於清明祭掃燒紙燃鞭等傳統習俗,用一顆虔誠和敬畏的心,表達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更接近清明節的本來含義。祭奠先人是爲了更好地前行。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清明節祭奠逝去的親人是接受一種孝親感恩的倫理薰陶;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清明節祭祀英雄烈士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文化鍛造。

在這次巨大的疫情災難面前,不少家庭失去了至親,更讓人感念的是還有一大批白衣執甲的醫護人員,他們以“逆行”踐行使命,用生命守護生命。我們虔誠祭奠所有在這場戰疫中逝去的英靈,同時也衷心祈願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從疫情的陰影和恐慌中走出來,帶着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收拾行裝,重新出發。

天地清明,人間有情。其實,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清明節除了祭奠先人、寄託哀思之外,同時還有踏青遊春的文化內涵,古人也曾留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等經典詩句。氣清景明,萬物萌發,這是生命輪迴的節令啓迪,正像這段時間我們常用來相互告慰和勉勵的那句: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本報評論員)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