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轻拂澎湖湾

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缀斜阳

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幻)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

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

——这是已故台湾民歌王子的潘安邦的经典歌曲,作为浙江温州籍国军老兵后裔,出生在澎湖眷村,外婆住在澎湖湾边上,潘安邦小时候每天都到外婆家跟外婆聊天、帮外婆干活、挽着外婆的手到海边看夕阳,因此专辑命名为《外婆的澎湖湾》,留给海内外华人一个美丽的澎湖影像,而这台湾海峡中的澎湖竟然也有萧氏村落......

澎湖本岛(昔称大山屿)是位于台湾澎湖县的一个岛屿,也是澎湖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面积67.14平方公里,和白沙岛相邻。在行政区划上,澎湖本岛包括了马公市和湖西乡,澎湖本岛人口约有7万多人。

澎湖本岛是一座火山岛,岛上多位玄武岩地形。由于澎湖气候较为干燥,因此需要仰赖水库蓄水。因此澎湖本岛有成功水库、东卫水库、兴仁水库三座水库,并且还设有海水淡化厂。

萧姓徙澎始于明崇祯元年,迄于清朝中叶,共8户。分居于港底(今成功村)、港仔(今港子村)、港尾(今讲美村)、城前、妈宫(北甲、馆口)5社。

港尾社始祖萧传(显明)(1689-1751),系东萧12世祖;康熙53年(1714)自浯江、后浦徙澎。

另有萧妈武(1753-1830)、萧尊(1756-1822),乾隆晚期亦自后浦徙澎(按:后浦萧氏系金门东萧萧氏支系)。

港底社、港仔社、港尾社、城前社4社萧氏系出同源,皆系浯江、东萧萧氏开浯始祖萧彦友裔孙。

港仔社(南萧)始祖萧尔缉系金门东萧萧氏8世祖,崇祯年间徙澎。另一(北萧)始祖萧业细系东萧萧氏9世祖;南明、永历晚期自后浦徙澎。港底社、港仔社、港尾社、城前社4社萧氏系出同源,皆系浯江、东萧萧氏开浯始祖萧彦友裔孙。

萧府庙也就是「池府庙」。萧府庙早期主祀妈祖,而后主祀池府王爷更名池府庙,民国40年(1951)前还称「池府庙」,后因萧府王爷乩童来兴而一度易名「萧府庙」,民国87年(1998),因萧府的乩童亡故多年,而庙中大事又转回境主池府主导,再度改回旧名「池府庙」。

牌匾「王奋厥武」,上款:「嘉庆甲戌年季冬谷旦」,下款「弟子陈光谟叩谢」,嘉庆甲戌乃嘉庆19年(1814),推测创建时间不晚于1814年。另有「神通显化」乃民国6910月吉旦重修之匾。

威灵显赫」,上款「岁次辛酉年桐月建平安醮大典纪念」,下款「进天宫总董郑进步众弟子一同敬贺」。进天宫乃移居高雄市东屿坪人于民国67年所创建,位于三民区鼎中路821号之27,主祀吕府王爷,同祀神萧府王爷,乃由东屿坪村萧府庙分灵而来。

民国101年(20128月萧府庙重修完成,配合池府王爷圣诞,当时来自旅外38艘渔船,及乡公所三艘交通船协助,载回200多位乡亲回庙参与落成,为近年来最大盛会。

依据庙碑表示:「追溯本庙建自何时,已无考证,然据祖先口述相传,距今应有三百七十年左右之历史,约明末清初。据说萧进士为明代台湾巡抚,由福建被派遣来台到任途中,于望安外海遇到大风浪,所搭乘帆船被大浪打翻,船毁人亡,萧进士的尸体漂流到村落的西南海岸,村民不舍就地盖庙奉祀.......。」

然而,明代并无台湾巡抚之职,此则传说不足为信。萧进士之信仰则较贴近有应公之一环,尔后进一步神格化成萧府公祖;「公祖」为一般善男信女之尊称,「萧府公祖」为正式的名称。

日据时代,又从「五府千岁庙」中商请林府恩主前来陪祀。民国54年(1965)修建时增置金炉,民国79年(1990年)粉刷内外壁,周边庙埕由政府聚落保存工程铺建。民国101年(2012)公祖庙募款,配合村落规划再重建,民国103年(2014712日落成入火。

马公市妈宫社(北甲、馆口)始祖萧公(名讳不详)。按此一萧氏,因祖牌未宣,故名讳、原籍皆不详;唯据日本时代户口调查簿所载,道光年间已徙澎,故推判约于清朝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徙入。

白沙乡城前社始祖萧业兴(1696-1752),系东萧萧氏9世祖;雍正年间自后浦徙澎。港底社、港仔社、港尾社、城前社4社萧氏系出同源,皆系浯江、东萧萧氏开浯始祖裔孙。

成功村萧姓开基祖为萧尔丑,系金门东萧萧姓开浯始祖萧宗寿(彦友)8世裔孙。

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载:萧氏,出于微子启,周武王克殷,封商纣庶兄微子启于宋,传至叔大心,平南宫长万之乱有功,封于萧(江苏、萧县),其后因以为氏。萧氏郡望「萧陵」(山东峄县)、「广陵」(江苏、江都)。五胡乱华,中原氏族南渡,萧氏聚居建业之东,号「南兰陵」,以示不忘本。

唐禧宗中和元年,有萧衍后裔刺史萧曦入闽,卜居长乐,派衍闽南各地,后有萧直轩者,开基泉州晋江岑兜乡。又据萧永奇「澎湖萧氏族谱稿」中「金门萧氏渊源记」一文所载:萧宗寿(彦友)祖父萧一郎原居岑兜乡,明洪武元年(1368),移入泉州南安十四都古荣(今金淘镇),再迁移至金门东半岛。其孙彦城仍居古荣,彦定居浯州沙美,彦友分居东萧。彦友生三子,长萧仁,次萧义,三萧明。仁,后裔居东萧,又分居闽南;义,后裔于「癸卯岛变」之前(康熙二年,清军杀戮浯岛军民),大都徙澎。

按浯州族裔,以一郎公迁籍「古荣」为堂号,澎湖族裔以一郎孙萧彦友为「浯州」开基始祖,即古荣三世,为浯州一世。又按白沙乡港子南萧开基祖萧尔缉(金门东萧8世祖)、北萧开基祖萧业细(金门东萧9世祖);城前开基祖萧尔基(金门东萧8世祖)与成功开基祖萧尔丑(金门东萧8世祖)皆东萧开浯始祖萧宗寿裔孙。又按湖西乡萧氏,仅成功村

原湖西乡北边有三个大海湾,西湾自北而南沿着沙港村东石村成功村东岸,海水流到了成功村东侧的低洼地已经到了尽头,而退潮时低洼地就是一大片干枯的海底,所以村落在清朝时期称为「港底」。

因此早期先民在以地形命名时,把北边的沙港村叫「港头」,把南边的本村称为「港底」。因此聚落命名的原则,与村落相对的位置有关。

大日本帝国陆地测量部(1924)|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港底即为今日成功村|

成功村先民萧尔丑于明永历31年(1676)迁居至港底定居。成功村旧名「港底」。文献上始见于乾隆中期《澎湖纪略》,称「港底社」。在此之前康熙中期《裨海纪游》和乾隆初期《澎湖志略》已有「沙港底」之称。故可知本村在康熙中期即已称为「沙港底」,至乾隆年间开始定名为「港底社」。

日治时期称为鼎湾澳港底乡,隶属澎湖厅湖西出张所管辖,之后行政区域屡有变动。战后曾经和东石村合并,称为「文德村」,其名为地方耆老吴尔聪倡议下,取复兴文化,重整道德之意,故以「文德」为村名。

民国53年(1964)独立为港底村,民国61年(1972)兴建成功水库,负责供应马公地区所需用水;由于「港底村」的命名乃依地势而名,有人觉得有欠优雅,民国63年(1974)因为水库兴建完工而更名为「成功村」迄今。本村村庙后方的洼地有一条水沟流经,是冬季种植蔬菜的主要场所。

历史沿革|

本建筑系由萧补1913-2004)于二战时期所建,当时为城前村第一位通过日本警察考试,光复后国军作为救护连驻地。

-

指定或登录理由|

本建筑物具澎湖地区传统建筑特色并结合日治时期特殊时代背景,战后曾由国军征召为救护连驻扎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及表现地域风貌,具艺术、建筑史或技术史之价值。

-

外观特征|

一、日治期间构筑之建筑,具特殊之时代背景及展现其在装饰艺术,工法之特殊性。

二、本体虽是典型三合院建筑,但含有日治时期的文化融合的特色。

三、装饰作法反映地域特色变化。

四、厚实的墙壁以及明显的大门与房门高差,明确呈现人伦表情与防御的情怀。

室内特征|

一、楹仔部分采方材,厅与亭间的水槽梁采改良式作法,直接架在大厅正面壁上,为日治时期之改良式作法。

二、门框采青斗石,材料使用及雕刻门联,「前向青山光振家声远,原披绿野裕贻世泽长」,暗崁「前原」二字是为「城前」日本时期地名,具文化资产价值。

三、中轴在线的门尺度大于一般民宅,房间的门窗小于一般民宅,甚具特色,或有其背景因素值得探讨。

四、水井以洗石子营作八卦图像,厨房内外两面取水颇具特色。

五、红砖铺设屋顶作为曝晒米粮和渔获之用。

蘭陵经典,源远流长;复萧纠肖吾辈荣光蘭陵會”(ID:lanlinghall)最新资讯,公号任何图文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欢迎加微信ixiaojun66获邀加入“蘭陵會萧氏文创中心”微信群。公众号管理员均为萧氏志愿者,欢迎转发、赐稿及指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