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有个误判。就是晚明整个社会都比较奢靡。其实这基本是扯淡。什么时候老百姓也是奢靡不起来的。

苦力“日入百文”,怎么奢靡?

辽东大兵一个月1.5两银子,一石米1.8两,怎么奢靡?

西北边兵每月六钱银子,自己兼职做点其他,养家都很难?

那什么人奢靡呢?有钱且有时间还不会影响前途。

有这个定义这群人就好寻找了:

1、没当官家里有钱的士子。

比如张岱。看人家的所见所闻。

扬州瘦马 杨州人日飮食於瘦马之身者,数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驵侩咸集其门,如蝇附氊,撩扑不去,黎明卽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

牙婆扶瘦马岀,曰:姑娘拜客。

下拜。曰:姑娘徃上走。

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

后面的略污,不给你们写了。看看这,找瘦马的不是一般人吧。很奢靡。

2、藩王群体。

明代的藩王虽然权力不大,但做点生意,申请点特许权,还是不难的,有的是人愿意给他赚钱。能不奢靡吗?都搞艺术了。

明末社会真的奢靡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流民?

这本书就是写这个圈子的艺术奢靡,钱奢靡的资料很多,不过要写论文,就不在这说了。

3:二代们

其他奢靡的诸如锦衣卫的二代们、尚宝司的二代们,还有国子监恩荫的二代们。家里有的是钱,他们努力奋斗,考上进士,父亲基本吃不了兜着走。

比如张居正的儿子在任内考上进士,弹劾的太多。

王锡爵怕被弹劾,就对儿子说你先别考了。

总结

懂了吧。至于奢靡的原因,就不细说了,讲了这么多故事还要问,naiv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