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 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陇剧原为皮影戏, 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 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 因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均极简便, 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 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班子为“一驴驮” 。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 重视从生活出发, 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 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 伤音曲调深沉委婉, 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 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 花音曲调活泼跳跃, 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 故又称"欢音"。 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 说唱性较强。 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 板头、 大过门规整、 四方, 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 有特定规律。 小过门的第一拍, 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 弹板簧舒展、 流畅、 优美动听,最有特色。演唱方式比较自由, 曲调流畅, 节奏明快, 近似说唱。 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 唱时称嘛簧, 嘛簧悠长婉转, 韵味浓厚, 富有地方色彩。 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 增加了琵琶、二胡、 笙、 板胡、 扬琴、 提琴和一些铜管、 木管乐器, 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已经积累《旌表记》 、 《草原初春》 、《谢瑶环》 、 《假婿乘龙》 等保留节目。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 年5 月 20 日, 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陇剧的发展

陇剧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产生的具体年代,现已无法考察。据老艺人的记忆,首先把道情曲调用于皮影演唱的,是环县耿湾的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约在一百多年前,由民间艺人赶着毛驴,驮着锣鼓乐器,用皮影艺术表演。因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均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班子为“一驴驮”。

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一生从事陇东道情的改革活动,制定并改进了道情的音乐及声腔,增添了四弦、笛呐和水梆子(梆铃)等乐器,对道情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4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艺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运用道情形式编演街头剧进行宣传活动。1949年以后开展了对道情音乐的搜集整理活动。1958年建立了专业队伍,从事道情艺术全面的发掘、改革和提高工作,为皮影戏向舞台剧的演变创造了条件。1959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同年年底定名为陇剧,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

陇剧的艺术特点

动作

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这种表演已形成陇剧的独特风格。

舞美

舞台美术方面,较有特点的有如下几点:一、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仿照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加以糅合,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二、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打破了蟒、帔盘龙舞凤格局。图案富变化,款式重大方,色彩尚雅洁。裙子、箭衣、开路等均以素净绣边为主,不取满身花团锦簇章法。靠、铠等则以庙塑神像装束为蓝本,大体和秦兵马俑衣甲相类似。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

音乐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商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的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簧”简短而有特色。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叙事性。伴奏乐器,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演唱方式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陇剧的名家及经典剧目

陇剧名家: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一生从事陇东道情的改革活动,制定并改进了道情的音乐及声腔,增添了四弦、笛呐和水梆子(梆铃)等乐器,对道情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4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艺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

陇剧经典剧目:近五十年,陇剧艺术工作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大型陇剧《枫洛池》、《假婿乘龙》、《草原初春》、《异域知音》、《燕河风波》、《天下第一鼓》、《胡杨河》、《黄花情》、《敦煌魂》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