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活动为 42章经 组织的投资人闭门活动第二场,第一场为:七个新基金合伙人的闭门分享。详细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42 章经”。

本场参与者:

Vertex 赵楠,愉悦资本 李潇,东方富海 刘露,今日资本 李广平,H Capital 严文韬,及某不愿署名的大佬

主要分享者:

险峰长青 吴炳见,果壳 姬十三

吴炳见:我之前投过一家知识付费的公司,创始人还是从在行上找到的,那个 CEO 当时要做一个 O2O 打印的项目,我说完全不靠谱,但是你这个人是很有意思,咱们先建立一个联系吧,你如果项目转型咱们再聊一聊。

从此以后这哥们基本上每个星期给我打一次电话,连续打了差不多三个月时间,三个月时间做三款产品,最后一款产品叫熊猫书院,然后上线以后第一个月就一百万用户,他就做两个事情:

第一是把比如五十万字的经典书给你浓缩成五万字,然后按照每天排列,给你制定一个半年的计划。第二是用社群的形式去相互监督去激发你的积极性,就做这两个事,产品形态非常简单。

这个项目发展到后来,成了我们投的项目里面最早一个盈收平衡的。

所以观察这个现象以后,我就开始更多地看知识平台类型的产品,通过这个产品看到像荔枝微课、千聊这个类型的产品,发现数据量也挺吓人。

为什么这些东西它会增长得比较快?知识这个事情究竟能不能赚钱?

思考以后我觉得有几个点:

第一:知识变现这个事情,它重新定义了知识,我总结过一个公式:

一个好的知识 = 新的知识传播路径 * 新的知识密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前百度没有出来之前的话我们怎么获取知识?通过读书也好,跟人打听也好,后来百度出来以后是通过百度去获得。

再后来,一些垂直网站出来以后我们通过垂直网站获得,后来微信出来以后我们通过微信的点对点和朋友圈的点对面获得这个事情。

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对以前的知识传播路径可能还是产生一些不信任感,你现在上百度的话有严重的不信任感,所以能不能有一些大 V 或者身边的人,给我一些他咀嚼以后二次传授的内容。

所以知识传播路径在产生变化,很多程度上是基于信任感产生的变化。

比如说罗辑思维,我后来想我们为什么开始提罗辑思维,其实源自于本身对罗胖有信任感,后来得到的量为什么起来的很快?是罗胖把这种信任感转嫁给其他大 V 们。

所以为什么千聊这个东西起量比较快呢?因为总归在微信这个平台上,它会产生这种中 V 大 V 小 V,每一个公众帐号,可能都有个三万十万的产生信任感的粉丝。这个时候像千聊、荔枝微课给他们提供一个 saas 的工具,变成信任感的工具。

所以总结来说,第一块就是知识传播路径的变化。

其次,知识密度其实也在变化,以前让我们看一本《失控》什么的我们非常有耐心,但是放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办得到这种事情,知识的密度太稀疏了,我们需要经过拧过水的,但是营养能保留下来的知识。

而这个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实际都是希望能够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之内获取事情,包括 VC,以前可能做 VC 要读很多的报告,再去二次咀嚼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先听一下周围的行家对这个事怎么说,回头再去读报告效率更高。

就是说这一波所谓的知识变现,是因为知识本身发生变化,主要发生在路径和密度上。

第二:这一波知识变迁像什么?

想查看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42 章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