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秦王破阵乐 纯音乐 - 中国古典乐欣赏唐 霓裳羽衣

本文为史图馆专栏约稿,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史图馆立场无关

本文作者:断南飞雁

军歌,顾名思义即是军旅题材的歌谣,多由军人传唱,用以鼓舞士气等。古人很早就用音乐来指挥军队,而军歌亦诞生于彼时。

先秦时期

我们可以粗浅地把军歌分成两大类:在出征祭祀、占卜和凯旋回师等仪式上的军事用乐;士兵军官自行传唱以寄托哀思、表达情感的军谣。

据《周礼·夏官司马·大司马》载:“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此时仪式用的军事乐舞有《大武》《象》《桑林》等等,更不用说相传是从大禹时期传承下来的干戚舞——万舞,可以说当时的军事乐舞种类繁多、规制严谨并且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书影

与军事乐舞中多是描写战胜敌军、凯旋归来的场景不同,士兵传唱的军谣中虽然有《大雅·常武》《小雅·出车》这样对战争胜利的歌颂,但大部分诗歌都是诸如《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小雅·何草不黄》《小雅·渐渐之石》《小雅·北山》《国风·魏风·陟岵》《国风·邶风·击鼓》等等,表达对于繁重军役的痛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不过在《诗经》中有这样一首诗歌,它更接近于我们现代对于军歌的理解,表达战友间的兄弟之情和对胜利的渴望,慷慨激昂雄壮非凡。没错,正是《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可以想见一代代的秦人正是唱着这首《无衣》奔赴战场,同仇敌忾、奋勇出击,最终取得了胜利。

秦汉时期

随着中国的统一和帝国疆域的扩展,战争的对手变成了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战争的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以车兵为主变成以骑兵为主。以往放置于战车上的大号战鼓与甬钟实在不便携带,所以鼙鼓、笳、萧等乐器在军队中流行开来,而新的乐器也就带来了新的音乐形式,鼓吹与横吹就此产生。

兵马俑

鼓吹在边疆和军队中渐渐流行,又不断添加了铙、角等新的乐器,鼓吹乐分化成了用于仪式用乐的黄门鼓吹和用于军队或民间传唱的短箫铙歌与横吹曲(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乐府诗集》引蔡邕《礼乐志》云:“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在汉鼓吹曲辞中,有这样一首描写战争残酷,哀悼牺牲战友的歌曲——《战城南》。

胡笳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士兵战死沙场,尸骨无人埋葬,沦为乌鸦的食物;死去的战士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悲鸣几声,“难道我的尸体会从你的口中逃掉?”简单的两句歌词将战斗后横尸遍野的场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战士对乌鸦的请求更是令人心酸,战死后无人收尸、甚至无人哀悼,只有请求乌鸦看在吃了他的尸体的情面上嚎叫一声。

《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云:“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横吹曲可以说是汉军的军歌,汉横吹曲中有《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等等描写战争场面,抒发征人思亲之情的诗歌。以《出塞》为例,这就是一首描写侦骑向边境传令,汉军奉命出征场景的诗歌。

《出塞》

候骑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三国时期,各处军阀互相兼并、战斗不休,而且战争往往旷日持久,军队伤亡惨痛,如果士兵们成天唱着“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早上开拔去打仗,晚上却没有再回来),那肯定影响士气,曹操就着手对汉曲进行修改。据《晋书·乐志》载:“魏武帝使缪袭造鼓吹十二曲以代汉曲:一曰《楚之平》,二日《战荥阳》,三曰《获吕布》,四曰《克官渡》,五曰《旧邦》,六曰《定武功》,七曰《屠柳城》,八曰《平南荆》,九曰《平关中》,十曰《应帝期》,十一曰《邕熙》,十二曰《太和》。”光看名字就知道,这些曲子多是曹操自己的功劳簿,后来者就纷纷效仿,鼓吹曲真的就变成“鼓吹”曲了。

(汉鼓吹铙歌计十八曲,有《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斑》、《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

我们举其中的《太和》为例,《晋书·乐志》曰:“改汉《上邪》为《太和》,言明帝(曹睿)继体承统,太和改元,德泽流布也。”

《太和》

惟太和元年,皇帝践阼,圣且仁,德泽为流布。

灾蝗一时为绝息,上天时雨露。五穀溢田畴,四民相率遵轨度。

事务澄清,天下狱讼察以情。元首明,魏家如此,那得不太平。

而汉鼓吹曲原版则是: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连如此轰轰烈烈的爱情誓言都能下手去改,我真是....我真是无话可说。

当然吴国的孙权一看,呦,这个可以有,所以他也命人改了一批,为自己歌功颂德,例如《汉之季》《摅武师》《玄化》《承天命》《从历数》《章洪德》《通荆门》《克皖城》等。到三家归晋后,司马炎也未能免俗。据《晋书·乐志》载:“武帝(司马炎)令傅玄制鼓吹曲二十二篇以代魏曲”,如《灵之祥》,《征辽东》,《宣辅政》,《文皇统百揆》,《因时运》,《大晋承运期》,《金灵运》,《於穆我皇》,《顺天道》等等。无怪唐人说:“入魏晋以来,鼓吹曲多述当时战功,是则历代献捷必有凯歌。”

(那你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曹操孙权都在改编汉曲,为自己鼓吹,那刘备呢?嗯,“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你看,承继汉统,怎么能改汉曲呢。)

尽管鼓吹曲变了味道,但横吹曲仍为军中士兵所传唱,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经典,比如《企喻》、《琅琊王》、《紫骝马》等北朝军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木兰诗》;而在南朝则出现了一种新的曲式——五更转,南朝陈伏知道的《从军五更转》可以说是现代所有民歌中五更调的滥觞。

《乐府诗集》书影

《从军五更转》 陈·伏知道

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遥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长。试将弓学月,聊持剑比霜。

三更夜警新,横吹独吟春。强听梅花落,误忆柳园人。

四更星汉低,落月与云齐。依稀北风里,胡笳杂马嘶。

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未完待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