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有人认为:编者胡可先引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云:“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而且《全唐诗》和《樊川集》中都未收有《清明》,认为此诗作者并非杜牧,,真不知这杏花间纷纷春雨该落到谁头上。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

原标题:杜牧在清明节写了一首千古绝唱,宋人却认为作者另有他人

古人说,清明属“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说,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多少情结赋清明,几多慰藉寄烟雨。清明的情绪饱涨着。这时节的一景一物都会勾起你无限的思情,激起你深切的追念。而杜牧早已把一个清明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了。

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

不过有趣的是,一般认为《清明》为杜牧诗作。也有人认为:编者胡可先引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云:“金华所刊杜牧之《续别集》,皆许浑诗也”,而且《全唐诗》和《樊川集》中都未收有《清明》,认为此诗作者并非杜牧,,真不知这杏花间纷纷春雨该落到谁头上。

这也算文坛一大公案,我对来龙去脉全无研究,不好论其真伪。且暂录于此,供方家拍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