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衰落,校友精英牵头,新乡贤回报故里,集众力搭台。运行4年,物质精神都有,奖教助学并行,做这一切,只为——

留住乡村教育的根

如今的阳加中学已旧貌换新颜(易成章 摄)

第四次颁奖,获奖教师前排坐,协会理事们后排站立

为节约开支,协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还是借用的办公室

校园内校友捐赠的孔子雕像(易成章 摄)

破败母校触痛精英校友心

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的筹建,事发偶然,直接源于阳加中学几名精英校友的一次探访。

2015年清明,衡江石趁着假日与同窗徐满才重返母校。但眼前一切让他们痛心不已:校舍破败、桌椅残旧,萧条景象与往昔迥异。

阳加中学前身为清末民初创办的清溪学堂,原址位于清溪江与舂陵江汇合处,1953年迁到现址。曾经在此工作过21年的老校长吴洪轩说,自清溪学堂以来,阳加中学曾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堪为常宁东路的最高学府。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几名发起人正是精英校友代表,其中有全球500强企业片区高管、知名高校教授、政府干部、企业家等。

然而世易时移,加之白沙镇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到2015年时,阳加中学优秀教师和生源流失已成常态。

“我们和几个阳加中学同窗交流情况后,深感愧对母校栽培,大家都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衡江石谈及协会筹建之始。

“开始有人提议为学校捐建一个图书馆。大家一琢磨,认为图书馆解决不了教师和生源流失问题。于是最后确定建立基金,奖教助学。”几位发起人为王济平、徐国来、徐满才、吴文明、吴爱平、钟贤美、衡江石等7人。

对于基金的参与者问题,几位发起人也曾有过分歧。有人打算就由小范围几个人共同捐资。后当选为会长的王济平提议,尽可能多地发动校友参加,一来可形成强大舆论氛围,二来可以确保后继有人。这项提议最后获得大家同意。

多番筹备后,正式注册的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于当年9月10日成立。最终敲定现在的名字,也是多方商讨后的结果,颇有深意。衡江石解释说,一是这个名字有历史渊源;二是这个名字涵盖的是白沙镇的一个片区,而不仅仅是阳加中学,协会要让更多学校受益。

在此前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协会共计收到捐款150多万元。其中王济平、徐国来分别认捐50万、15万元位居前列,24名筹委会成员捐款数额从5000到5万元不等。

“捐款的校友超过100个,其中一些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也很积极。为了扩大影响,发动更多的人参与,我们的募捐口号是:只要情义真,一分抵千金!”衡江石介绍说。

“博爱”“阳光”的运作模式

一个民间助教助学团体想要长久良性发展,资金的运作可谓其中关键。在这方面,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就制定了近乎严苛、公开的规章制度。

对于最核心的奖学助教开支,《协会评奖实施细则》有具体而明细的规定。

根据细则,奖励分为两大类:一为面向教师的贡献奖和园丁奖,一为面向学生的成才奖和新苗奖。

仔细研读后记者发现,两类奖励除了公平、公开,最大的特点就是“博爱”。

以面向初中毕业班教师的贡献奖为例,奖励门槛并不高。常宁市乡镇组38所中学考评,单科生均成绩只要进入前26名,任课教师即可获得最低档2000元奖金;进入前5名,奖励任课教师最高档1万元。包括美术、生物、地理等所有课程在内一视同仁,奖励教师人数不封顶。甚至是教师带课取得成绩后调离,奖励依然有份。

与此类似的还有成才奖。这个奖项面向中学毕业班学生而设,阳加中学初三毕业生,只要考入常宁市一中、二中以上高中,均可获得千元奖励。即便是阳加中学毕业后的学生,同样能从中受益,唯一条件是考取大学一本。

正因为奖励的“博爱”特点,协会发放4届奖励,受益学生237人次,教师84人次,累计发放资金超过39万元。

除了物质奖励,学校的教师在协会的组织下,每年都有外出参观、学习机会。

衡江石认为这契合协会成立初衷,“奖励教师和学生中的优秀者,是让他们更尽职尽责和求学上进;奖励面偏大,则是基于学校现有条件,不能要求苛刻,同时注重平民教育”。

在对奖励对象标准放低的同时,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对内则严于律己。

每一年,对照细则筛选出来的候选获奖名单,在阳加中学校门口、各村村部和阳加中学官网公示7个工作日,协会任何人不加其他干预。

奖金开支,有专门财务人员管理,而且必须有会长、监事、经管人、见证人共同签字审批。

更值得一提的是,协会从筹备时开始,历次活动免不了产生如资料打印、会务、餐饮等费用,但均不从基金中列支,而是由参加会员另外AA消化。

发起人徐国来在协会成立大会上作筹备工作报告时曾提到,这些费用在基金中列支,本无可厚非,但那会降低基金使用效率,也会让会员们担心基金使用不规范。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基金使用更规范、更透明,确保捐助资金全部用于奖教奖学。

被协会改变的乡村教育

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运行4年,可能没有人能估量它给当地教育事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既有看得见的,更多是无形的。

有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校园硬件设施上。在协会的直接帮助和带动下,4年后的阳加中学旧貌换新颜。

阳加中学校长董立军感受最明显,他说正因为协会的带动效应,连回校聚会的校友都多了很多。历届校友回来后都会为母校尽一份力,这个捐路灯,那个捐雕像,电子门、空调等等都是这么来的。

对于无形的变化,白沙镇学区主任资道武心中有数。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成立最直接目的,是解决教师和生源流失问题。资道武统计,阳加中学现有教师28人,其中40岁以下教师21人。2011-2015年,平均每年申请调离的教师多达6人。2015年后这一现象虽然依然存在,但每年申请调离教师已经只有2-3人。

“协会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可以说让教师教学积极性、责任心有很大提高。”他举例说明这个评价是有根据的:2015年,阳加中学考上重点高中的毕业生不到10人,而此后3年已经稳定在30人左右。

从学生角度看,一个好现象是,曾经流失的学生逐年回来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还有奖学金,一切顺理成章。“阳加中学总学生数,比几年前增加了60名。”学生巩固率也在提高,2015年该校初三毕业生仅108人,而今年这一数据为162人,还有一名学生以常宁市中考状元的成绩被衡阳市铁一中录取。

董立军称,甚至周边民风都大有改善。

在协会促动下,片区各村两委负责人还签订了《学校与社会共同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责任状。

村民周玉明的儿子目前在常宁市一中就读。此前,儿子拿了3次奖金。“儿子回家跟我说,以后要向他们(协会会员)学习,将来回报母校。”周玉明说,只要家里有小孩的村民,都对协会奖学很关注、欢迎,大家暗中较劲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争气,也能拿奖。

徐爱国在协会筹备工作报告中讲了一个故事。昔日范仲淹少时艰苦求学,“断齑画粥”。为官后曾得一风水宝地,别人劝他建家宅,说日后必家族兴盛,世出公卿。然而,他以为,若果是福地,建家宅仅一家得益,不如办学,乡邻都受益。在他的影响下,当地富户纷纷效仿,以致“苏学天下第一”,而且后裔昌盛,代出贤良,历八百年而不衰。

成立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的拳拳之意,尽在其中。

即便是在地处偏远的常宁市白沙镇教书,湘西姑娘刘夏慧还是觉得,与很多大学同学相比,自己是幸运的。

自2016年考到阳加中学教师岗以来,刘夏慧连续两年在教师节时获得了奖金。

这完全是“意外惊喜”。奖金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能顶得上刘夏慧一个月工资。更何况,奖金是由当地的一个民间组织发放的,“其他当老师的大学同学都没有,我可以在他们面前一瑟 瑟”。

事实上,从2015年9月10日成立以来,这个名叫“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的民间组织,已经带给当地教育界太多惊喜。

“协会的宗旨就是奖教助学,留住人才,改善学风。”常宁市清溪教育发展协会发起人之一、监事衡江石说,但和普通的帮助精英、贫困学生不同,他们更看重平民教育的普及和学生巩固率。(文/易成章 供图/衡江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