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票非人

太平军长年与清军作战,创造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军阵,用来和湘军、淮军作战。

有螃蟹阵。

这种阵法取螃蟹两只大钳子之意,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左右两翼兵多,中间兵少。作战时以中队迎敌,左右两翼向两侧包抄迂回,形成夹击之势。

当然敌兵并非不会变化,干等着你的两翼进行钳击。如果敌兵分为两队来战,两侧就无法包抄。这时太平军就进行变化,将中路兵分为两队,分头迎击,待两军缠斗时,左右两翼再张开进行包围。当然这需要中路兵承受敌兵的主要攻击力,以为两翼争取时间。

后来清军摸透了太平军这一阵法,便往往把大队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队接战,后队暂时按兵不动,以应付太平军的两翼大钳子。太平军便直接发两翼兵的前锋部分,直接上前钳击敌兵前队。而后将左右翼和中路兵合为一队,等待和敌兵后路接战。

如果清兵为防包围,分为几个大队来战,太平军也相应地分为四五队迎击,同时掺用诈败诱敌之计,将敌兵引入大阵埋伏的位置。这就变成了大螃蟹包小螃蟹阵。

如果敌兵集中兵力进攻己方的一翼,太平军便也益兵于一翼,中队和另一翼进行侧翼骚扰。

这些复杂的阵法变化,全靠主帅以大旗指挥,不同颜色的旗帜指挥不同的部队,按照旗帜颜色方向指引部队前进方向。

湘军称太平军此阵为莲花抄尾阵,意思是太平军像莲花一样,一层一层包围上来。由于太平军变化极为灵活,湘军往往摸不透其兵力运用的时机和方法,屡屡中招。

又有百乌阵。

这是一种相当浪的打法。太平军有时在平川旷野与敌兵遭遇,便将大队人马分为百余个小队,每队只有25人,好似一群乌鸦在野地里觅食,故名百乌阵。

这种阵法一反古代阵法原则,采用分散进攻的办法干冒敌军大阵,似乎是以卵击石。但往往因为兵行险招,弄的敌兵不知道太平军究竟哪一股是主力,不知如何应对,大阵便被打乱,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太平军便可敌中取事,赢得战斗的胜利。

还有一种伏地阵,又叫卧虎阵。

这是一种败中求胜的阵法。太平军有时打了败仗,行军到山穷水尽的地方,领军大将便命全军伏地,不得说话,不得来回走动,确保寂静无声。敌军追至,因为地形原因无法通视前方,又听不到太平军说话,便以为此地无兵。正要放松戒备,太平军突然竖起大旗,发起冲锋。

清兵被打个突然袭击,往往弄的手忙脚乱,被太平军突袭而败。这种战法需要极大勇气,也只有初期太平军能用的出来。在南昌、武昌、长沙等地,太平军屡屡用以而大败清军。

行军阵列上,则有一种牵线阵

清末作战,特别是太平军和湘军初期的战斗,还是冷兵器作战。这种战斗对人力和部队组织状态要求特别高,行军时要想预防敌军偷袭,行军队列必须十分严整有序,各部之间不能距离太远,以求有事时能迅速反应。

太平军远距离机动时,各军必须保持完整的建制,一部一部接连着开拔,为了让指挥员迅速判断兵力多寡,规定两司马执一面旗,后面跟着25人。卒长旗后面,跟100人。旅帅旗后面是500人,师帅旗后面则是1000人。军帅旗下则代表12500人。

如果行军途中遭到突袭,队列的首尾立即向中间转曲,结成圆阵迎敌。兵力收缩和集结的速度非常快。如果队列过长,同时遭到多股敌军的截击,各军就各自缩成圆阵,几个圆阵之间也互相靠拢,彼此互相支援。

如果交战实在不利,大将指挥后退,仍然要保持牵线阵列,不得四散溃走。清兵见太平军仍然保持有序的队形,便不敢追赶。这样即使失利,也不至于大败。

太平军初起义时,就是靠着高度统一的军令和灵活的战术,将清军打的丢盔弃甲,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的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