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史广东   个人公众号/锵法

万圣节刚过,“大叔痛斥万圣节地铁惊悚装”在网上热炒,被骂当事人张先生这几日备受困扰。有人为张先生叫屈,有人为骂人者叫好,总体来说,两大门派代表了两个时代的人。

关于“洋节”的商业炒作是经常被批判的议题,但“洋节”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和“洋节”竞争的过程中也有其短板。

一、年轻人的消遣不必上纲上线

“洋节”只是年轻人释放压力的一种消遣方式,没人关注这个节日的信仰渊源或是谁的诞辰。相比较而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类节日并不适合消遣,甚至还要带着一丝敬畏去纪念这样的节日。

比如端午当天连一句问候语都要反复斟酌是“快乐”还是“安康”,估计清明节谁也不敢嬉皮笑脸的哼着小曲去上坟。很多传统节日之前都有这样的祭祖仪式,所以过节注定是严肃的,充满敬畏的。

同时,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往往带来负担。春节“给孩子”的红包,亲戚朋友必须互送的礼物。本来就亚历山大的年轻人,为了过节还要处心积虑,心心念的不是怎么过节,而是“怎么发红包?发多少合适?给不同的人送什么样的礼物?”

送礼成了我们传统中的节日文化,不仅涉及亲朋好友,而且遍及了各行各业。单凭送礼物这一点,我觉得“洋节”的送糖果就很值得提倡。

可以说,我们传统节日的弊端就在于缺少减轻压力的习俗,很多节日的初衷都有着很强的仪式感,让人不得不充满敬畏,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一众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会把解放自我的希望寄托在六一儿童节。

二、“洋节”无法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

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基本都要了解中国文化。同样的道理,英语作为国际官方语言,我们学习的同时也要了解“洋文化”。“洋节”就是“洋文化”的载体。

广义“洋节”,应该是指一切根源上不属于本土的外来节日。按照这个分类,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这样的节日在中国都不应该生根发芽。

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国际节日能够在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呢?因为这样的节日表达了人性的共同需求。

圣诞节与春节、万圣节与中元节、感恩节与重阳节、情人节与七夕节,这样的节日都是在表达着我们的精神需求。

所以传统与洋节之间并不是极端对立的存在,批判洋节的也不要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中无法自拔,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节日情节无可撼动。

不管圣诞节如何折腾,春节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对每一个身在外地的人来说,回家过年都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节日,春运大军就是最好的证明。

年轻人过“洋节”无非是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完全不必担心他会变成“洋人”。

弘传统文化,靠的是夯实传统文化的竞争力,而不是靠贬低和诋毁对手的实力。

三、文化反制:以其人之道

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没有人说佛教属于异教?佛教本身来自他国,自唐朝以来我们吸收并发扬,形成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与道教并行并被广为接受。

说明面对舶来品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如吸收过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万圣节的庆祝活动中,我曾看到许多的中国元素:穿着清朝官服的僵尸、林正英扮相的法师、还有聊斋中的狐仙。这样的角色在外国人眼中可能有些奇葩,但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输出。

万圣节不是外国专属,他们有蜘蛛侠,我们有蜘蛛精;他们有吸血鬼,我们有魑魅魍魉;他们有电锯杀人魔,我们有美女画皮。

担心妖魔鬼怪吓到小孩子,那是因为成年人并没有给孩子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老祖宗的东西不全是精华,舶来品也不全是糟粕。文化本身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作出改变,优胜劣汰的规律在文化领域依然适用。

我们的社会应该对各种文化现象多一些包容,顺应他自身发展,任由他自生自灭。

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从年轻人所追捧的文化潮流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被广受批评的娘炮文化也有其存在的道理。有时候只是我们还不够包容。就像喜欢刘德华的不一定喜欢周杰伦,喜欢周杰伦的不一定喜欢tfboy。

每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super star,这些人能够成为偶像是因为其自身的优秀特质,即使让不同阶层的人无法接受,但在同龄人中却有极大的市场。

年代不同,经历不同,语境就不同。

不得不承认,我们始终没有时代走的快,尽管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

青年文化交替更迭推陈出新,引领着每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取向。尽管每一代都被视作垮掉的一代,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生活始终走在进步的路上。

“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应该用她的胸怀和气度去包容小儿科的洋玩意儿。

“洋节”只是一个中国人的英文名字,无论是Tony还是Lily,再怎么折腾都无法改变中华民族的血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