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记者走进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蓝天的幕布下,寨子的木石结构房屋和铅灰色的水泥压花路一样浅淡。

这个没有高房林立,鲜有青砖白瓦的村寨,却是六盘水市文化文明村寨示范点,一个有71户人家,却培养出73位大学生的“书香寨”。

“倡农立本驱穷困,重教培才致富康”在已经退休的老支书龙尚安家,贴着他自己写的对联,在村里发出“重教育才”第一声的人便是他。

儿时的龙尚安热爱学习,因经济困难,每天要走到8公里以外的学校读书,龙尚安读到三年级便辍学了,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高学历”。

1985年,在村民的一致推举下,龙尚安成了村支书,勉强选出几个学历没有他高的人当村主任、文书,几个人组成了村干部集体,上任没几年,龙尚安很快就尝到了没文化的苦果。

在一次六枝特区换届选举代表大会上,龙尚安拿到一摞文件,但识字不多,很多政策他读不通,更别说理解再宣传了。

没办法,龙尚安只得厚着脸皮四处问人,35岁的他第一次遭人嘲讽:“字都识不全,还当支书!”

龙尚安失眠了好几夜,在走访村民后,他召开了好几次群众会,每次只说一件事:想要走出大山必须抓教育,砸锅卖铁也要送娃读书。

经济条件跟不上咋解决?七嘴八舌的讨论后,一条特殊的村规民约应运而生。

“房子可以不盖,东西可以不买,新衣可以不穿,年猪可以不杀,娃娃必须读书。”龙尚安说。

“不”与“必须”的特殊组合,开始在村里悄然成风——

“谁家的娃娃不读书,我们就轮流去劝他。”

“谁家的娃娃读不起书,你家20块我家30块,凑起学费也要读。”

“即使是卖了用来做身后事的养老树,也要送娃娃读书。”

……

龙燚,就是众多娃娃之一。六年级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抚养她和哥哥,兄妹俩儿都考上大学的时候,远亲近邻纷纷集资,母亲出车祸无人照顾,也是靠邻里帮衬着,走出大山的龙燚念着这份情。

2015年,龙燚回乡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和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一起,教育乡里乡亲的孩子。“因穷才要受教育,受了教育走出去,也要为教育回来。”

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中国矿业大学、贵州大学……”几十年的“必须”之行,记载着无数个送学故事,也汇聚成一条“文曲榜”的崇学长廊。

“施惠毋念,受恩莫忘”“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最是妙诀”家家户户,除了红色的对联,墙面上还挂有家风家训,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品质也被学子一并带出大山。

而今,不比吃穿用度,只比教育程度的读书热潮成为黄树林组的传统。曾在父辈的艰辛下走出山林的大学生,有的又回到家乡,成为政策的宣讲人、带动村民发展的主力军。

24岁的龙小林毕业后回乡,昔日穷山里的道路硬化了,庭院绿化了,他感慨:“读大学时乡亲把存下来的5个鸡蛋送给我,我没舍得吃,现在家乡道路也畅通了,需要发展产业了。”

而此时村里正打算借助自然优势打造旅游景点,发展本地特色如洋芋、魔芋,小黄姜等产业。龙小林借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开始种植小黄姜自主创业,在乡亲邻里的帮助下,他的30亩小黄姜产业正式起步。

行在黄树林,诗礼传家,崇文尚教的祥和由内而外。从文从学,家教家风的“根”与“魂”也让村落的每一块土墙石瓦都诠释着教育带来的新气息。

(来源:今贵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