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安顺屯堡一带流传的地戏属于傩戏的一种,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地戏面具是地戏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具被称为地戏的“灵魂”。地戏的延续,与世代相传的面具雕刻艺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流传在安顺屯堡地区的傩戏。 伍露 摄

今年46岁的秦发忠,是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地戏面具雕刻仅有的两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从事面具雕刻已有32年,有“傩痴”和“黔中名匠”之称。

秦发忠在展示自己精心雕刻的地戏面具。

秦发忠从14岁开始就跟随祖辈学习地戏面具雕刻。他说,地戏面具的雕刻首先从选木头、量尺寸开始,先将木桩劈开,把树皮扒掉,量好尺寸,然后砍坯子。制作时,一手拿斧子,一手拿凿子,先用手掌测量一下尺寸,再按手掌的上部位置进行雕琢。面部的基本造型必须比照人的脸的宽窄、比例、尺寸和大小,再在木坯上比一比,从下往上逐步推进,然后再细雕五官,打磨、打龙胶、上颜色。

秦发忠在进行地戏面具的雕刻。

他不会打草稿,手中的刻刀就是心中的画笔。

秦发忠认为,从雕刻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次下刀,自始至终贯穿的都是他对祖先神灵的一种“内心表达”。

每一个面具雕刻完成之后,秦发忠会十分虔诚地进行试戴。

作为毕生事业的追求,32年来,秦发忠一直以木为纸,以凿为笔,雕刻的不是木具,而是祖先与神明,每一次下刀,仿佛都有无数双眼睛看着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古老的手工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

图文:宁坚

来源:贵州都市报、都市E家

编辑:武芮西

编审:廖波 吴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