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阳这些县区的人要发财啦!瓜分3.66亿国家现金奖励,看看有你老家没!

好消息!

好消息!

好消息!

南阳这些地方的人要发财啦!

一大波现金即将涌来!

最新消息

中央财政奖励我省33.3亿元

用于104个产粮大县

10月29日,记者从河南省财政厅了解到,为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中央财政下达我省33.3亿元用于奖励104个产粮大县,其中包括兰考、汝州、长垣等95个常规产粮大县和滑县、邓州、永城、固始等9个超级产粮大县。

据悉,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按照动态奖励机制,根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筛选入围获奖县。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要用于扶持粮油生产和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调动市县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未列入中央财政奖励范围的产粮大县,结合各县(市、区)粮食总产量情况,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对巩义、博爱、汝阳等7个县给予了适当奖励。

南阳共有11个县区获得

3.66亿奖励!

你有没看错

一共366000000元!

这下发财啦!

可惜少了南召社旗和西峡县

不然南阳就实现大满贯啦!

咱们南阳”中原粮仓“的称号真是名不虚传啊!

其中唐河一个县就收到了8100万!

厉害了唐河!

赶快来看看你的家乡奖了多少钱?

附:2018年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奖励名单

除了粮食产量

每个县区都有很多魅力无穷的地方

下边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

卧龙区

位于南阳市的中部。在历史上它属南阳县管辖。它是1994年11月南阳撤地设市时新划出的县级区。它的区名与卧龙岗有关。南阳城西有一高岗,北从紫山开始,南到唐湾为止,一道丘陵绵延起伏40余里,形状好像一条巨龙昂首伏卧于此,龙头就在卧龙岗一带。再加上东汉末年诸葛亮曾躬耕于此,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卧龙先生”,所以就取名卧龙区,以资纪念。

2

宛城区

位于南阳市的中东部。它的历史沿革与卧龙区相似,在历史上,都属于南阳县管辖。1994年11月,南阳撤地设市时,新成立宛城区。

宛城区历史也非常悠久,商朝时南部有谢国。战国至东晋这里叫宛县;西汉时,南部属淯阳县。新莽时叫南阳县。东汉时,东北部有个博望县。北周属上陌县、上宛县、随开皇三年(583年),又开始叫南阳县。至到1994年11月,才改为宛城区。如果从南阳县正式算起至到1994年,也有1411年的时间了。

3

镇平县

位于南阳市的中西部。西周时属吕国,秦朝时属宛县。两汉时,南部属涅阳、安众两县。新朝时叫前亭。西魏并入临湍县。北周时仍名涅阳县。随朝叫课阳县。唐初析为深阳、安国两县。在历史上,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曾合并到穰县。唐朝后期、宋朝和明朝初期,又曾合并到南阳县,五代十国时合并穰县。

4

内乡县

位于南阳市的西部。内乡县历史悠久,春秋为析邑,秦朝为郦县、西魏改中乡,隋朝叫菊潭。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为避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之讳,改中乡为内乡,因地处伏牛山本部最深处,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故称内乡。金代曾将淅川县合并内乡。1948年5月,西峡口解放,遂从内乡县西北部析出西峡县。内乡县名使用至今已有1430年历史了。

5

淅川县

位于南阳市的西北部。春秋属楚、鄀二国,秦设丹水、内乡二县。西汉有顺阳、南乡等县。南朝梁时设淅川县。因析水(古称析川,今名老鹳河,流经析谷而得名)从西峡南下流经淅川县最终汇入丹江,故名。唐名淅川。金代将淅川合并到内乡。明成化七年(1471年)又重新建立淅川县。

6

邓州市

位于南阳市的西南部。历史十分悠久。夏朝至春秋属邓国,战国时有穰(瓤)、邓、山都三县。西仅有穰、涅阳、冠军、乐城、山都、朝阳六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开始称邓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南阳郡治迁移邓州,至到清代,一直名曰邓州,与唐州齐名,是南阳的又一大行政中心。民国二年(1913年),邓州改为邓县。

7

新野县

位于南阳市的南部。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名为烝野(一作蒸野,意为广阔美好的田野)。西汉初年,因在烝野设县故名新野县。一说西汉末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在县东南部王庄镇建新都城,县境处在新都之野,故名新野。至今新野县的名称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8

唐河县

位于南阳市的东南部。周朝时,县境南部有蓼国。秦朝置湖阳、陈阳两县(在今湖阳镇),南北朝北魏时置石马县(又名上马县)。初唐为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石马县为泌阳县。明洪武二年(1368年)再次改名唐州,因县南有唐子山故名。民国二年(1913年),国会议员提案认为,直隶省(今河北省)也有唐县,容易引起混淆,经国家批准改为沘源县。民国十二年(1923年)又改名为唐河县,唐河县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使用唐河县名,至今还不到100年间。

9

桐柏县

位于南阳市的最东南部。西汉时有平氏、复阳两县。三国时由平氏县析出义阳县。南朝齐代置围山县,梁置淮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桐柏县,因县境所处位置在桐柏山区而命名。南宋至元代几次废县为镇,属唐州所辖。以后又曾两次属湖北省枣阳、随县管辖。桐柏县属于山区县,偏于一隅,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在历史上隶属关系演变较大,但其县名至今已有1415年历史。

10

方城县

位于南阳市的东北部。按面积来看,是南阳市第二个最大的县份。

西属属鄫国,秦置阳城县,西汉至东汉为堵(音“者”)阳县。因县境西部堵水(后因距县城三华里改名三里河)发源于拐河镇泉白山南面,流经堵乡,再经城南注入潘河,故名。民国二年(1913年)再置方城县,一直沿用下来。从历史上算起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

11

社旗县

位于南阳市的东部。历史上没有此县。1965年11月,由南阳县赊旗镇、桥头区、青台区,唐河县太和区,泌阳县饶良区,方城县郝寨区共1镇5区24个人民公社,以赊镇为县城建立新县。1965年10月,国务院审批此县时,周恩来总理建议,将赊旗镇改为社旗,即将“赊”的一声字改为“社”的四声字,寓意为“高举社会主义红旗”。经国家批准,最后定名为社旗县,至今只有49年的历史。

来源:大河报、河南电视台、南阳微新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