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观看是本人首次观看个人制作的影像史,因而对两位同学的分享印象深刻。

两位同学都是选取一个特定主题,由此主题出发选取特定的人进行采访和视频录制。施同学选择了“读书生活的回忆”这一主题而进行了对三代人的口述采访,另外一名同学则是以“我的成长史”为主题通过自我回忆和对父母进行口述采访的方式录制了视频。同一主题而选取不同的人进行口述无疑使得主题的表现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不再是单纯的“一家之言”,而是在相互的补充和印证中使得过往变得可信和丰富。

此外,除去视频制作技术不同的影响因素外,两者所呈现的影像作品明显呈现出不同风格。首先笔者关注到施同学所制作的视频中,作为采访者的本人尽可能不介入到口述过程中。施同学无疑是这段口述的发起者,且承担问题的设置和视频制作,但是除了必要的提问以引导或者激发口述者的表达外,施同学全部删除了自己的“戏份”,甚至没有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也因此施同学的作品呈现的是口述者大段、完整的陈述,保证了每位口述者叙述的连贯性。另一位同学因为是以本人的成长为主题,所以本人以“画外音”的形式介入到视频中,且在口述采访阶段或许因为问题设置存在问题,使得口述有简短、破碎之感,“一问才有一答”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本科同学所制作视频颇有文艺风,而施同学的视频则较为写实。视频制作精美当然值得称赞,只是笔者考虑到既然我们站在“当代历史纪录”的角度来进行口述视频的制作,那么“原生态、写实”当为我们首先关注。历史记录毕竟不同于文艺作品,过多的修饰或许有助于展现制作者本人的沉思,但是我们所以使用视频是为了捕捉更多语言无法记录的真实生活的片段,后人观看我们的视频如果同看一部纪录片或者文艺电影一样那么我们或许会受到这样的诘问:这些优美的画面里还有多少过去生活的影子?“原生态”才是我们留给后世史家最大的礼物。

以上是对两位同学所分享的视频的一些反思。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笔者对个人口述史也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不同于传统国家视野下的史学,公众史学视野下的个人史应当更为鲜活。传统的国家史学自上而下俯瞰众生,有幸能入诸如“儒林”、“烈女”这样类传者也大多存在脸谱化、模式化、同质化的问题。这是国家史学的痼疾,因为它并无意展现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只是鉴于其事迹有助于教化,故而取对统治、教化有利者,略写其欲为世人所效仿的行为而加以记录。但是公众史学视野下的个人史则不同,公众本位的立场决定了它必须展现同样一个时代下公众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个人成长史为例,通过口述采访,应当必须取得这样一个结果,即通过众人的口述,必须能够在人群中准确定位出被口述者,亦即通过众人口述所展现出的被口述者的形象必须鲜活且不同于众人。这就要求口述采访者必须通过其问题设置和发问的引导,让口述者展现出丰富的细节,以使被口述者不再面目模糊,而是必须区别于国家史学,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使其有血有肉,形象鲜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