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翠华镇兴隆村高山群众搬出穷窝,搬进新生活

翠华镇兴隆村下海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主要安置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贫困群众,迁入新居,贫困群众过上了新生活、燃起了的致富梦。

走进翠华镇兴隆村营盘村民小组,最显眼的就是安置点了,几十幢白色的小别墅依山而立,顺着山坡错落有序的排着,几条水泥路把一排排房子串连在一起,中间是一级级台阶从山脚直到山顶。搬迁下来的老人们悠闲地在自家的院坝里牵着孙子们玩耍,年经人在附近的田地里忙活着,房前屋后的菜地里,生机盎然,一幅悠然的山村画卷扑面而来。

祖祖辈辈居住在兴隆村深山老林中的苗族群众杨国明滔滔不绝地列举起新居的变化.

我们生活在大厂村民小组,由于电不通、路不通,水也不通,大家条件非常艰苦,最近这几年政策好,在我们当地政府及村委会的关怀帮助下,给我们修了安置点我们迁下来,比起以前相比好得多。

搬到山下后,孝顺的儿女们让杨国明老两口享起了清福,每天负责带带孙子、管管家,儿女们则在当地镇村两级的帮助下回到山顶搞起了20亩当归种植,幸福不经意地绽放在老两口的脸上。

杨国明告诉记者:

“我们迁下来,两个老的一个带带孙孙,一个在地里种点庄稼,又帮他们打点烟,找点零钱,年轻的在高处发展点产业、代管点牲口、找点山药材,现在政府又安排我们在上面巡巡山,一个月有七八百块钱,每一年的人均收入也有3000来块钱,基本上还是能脱贫的。”

来自青山村民小组的贫困群众王昌风正在带领着工人们忙着修建烤烟烘烤房,若不是他自己介绍,很难想像40出头的他几个月前还因双腿股骨头坏死连行走都困难。去年春节前,王昌风一家还住在2公里之外的高山上,由于妻子智力有问题,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就压在了长期患病的王昌风身上,一家人生活苦不堪言,搬出大山的王昌风今年5月做了双腿股骨头坏死手术。

王昌风说:“治病花了将近15万左右,我们是建档立卡户,新农合报销后我才出了7000多块钱,如果党和政府没有那么好,我这人就肯定是死路一条了。”

按规定,王昌风一家可以分到100平米的房子,有远见和自立意识特别强的他选择了只要75平米的房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重上二层楼。如今,两个孩子通过劳务输出到广东务工去了,为家里减省了不小开支,身体康复不错的他准备在新居的新天地中大干一场。他说:“现在党和政府这么好,条件这么好,公路到了大门口,自己苦得起再不整,就不好了,要自立自强,我现在身体已经恢复了,我们村支书也帮我协调了一些土地,我下步就是准备种个五几十亩烤烟,烤房都在启动建设了,五十亩烤烟也就是十七八万的毛收入,去掉成本,纯钱都肯定在个十万左右,我们就可以说是一步就跨进了小康水平。”

下海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主要集中在兴隆村海拔2000多米以上的贫困群众。结合村民们的实际,整个安置点的规划布局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相当的人性化。

翠华镇镇长罗大欣告诉记者:

把院坝或者是房屋的后面,这些基础设施没有用完的地配套给农户建设微菜园,力争每户群众解决一到两分的菜地,解决生活的一些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整合全村的一块集体用地,把它分给这些搬迁农户,每户达到两亩以上,他能够耕种,我们还配备了安置点一些必备的基础设施,比如篮球场、文化活动室,同时在安置点的旁边,按照厨卫入户、人畜分离这样一个思路,把配套的畜圈修在旁边,让每一户农户都有一个20平米左右的畜圈。

兴隆村下海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有2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73户2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69人,同步搬迁户5户21人,分散安置15户6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户40人。目前,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搬迁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并且旧房拆除完毕。针对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镇村已做了充分的规划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镇长罗大欣:

“他们原来的宅基地全面实行复垦、复绿,充分结合实际,发展当归种植,现在已经种了200亩,我们还把这些贫困户,全部纳入兴隆村的千丈田合作社,利用扶贫切块资金,他们的股份全部加入到合作社来,发展冷水鱼,共30亩左右,投入是100多万元,这些贫困户加入进去以后,以后就可以参与分红。”

编审|罗   珩

编辑|朱   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