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州国际金融中心

  大家都知道它是苏州第一座

  4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

  人人都看到了它的高大壮观

  但苏州摄影师赵培根

  却把镜头对准了

  它背后一位位平凡的建筑人

  这一拍,就是五年

  赵培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中国华盖创意签约摄影师,作品多次在各类杂志和报纸上刊登,在国际和国内各类影展影赛中获奖。

  为什么要拍国金中心背后的建筑工人,而且一拍就是五年?这五年的拍摄让他有了哪些感悟?赵培根自己是这样说的……

  01

  为什么选择国金中心?

  因为她“高大上”——江苏省在建第一高楼,建筑总高度达450米。一座摩天大楼的崛地而起靠的是什么? 是建筑人,是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平凡建筑人! 我拍这座大楼的成长过程时,其实更重要的就是记录下他们的辛苦的汗水和幸福的微笑,记录这群基层的建筑人如何和大楼一起成长、生活……

  ▲这三位兄弟都来自河南省浚县,是整幢楼的先锋部队——钢构吊装工,一直处于最高最危险的部位,从事所有钢构件的垂直运输、起吊、排布、定位、安装任务,容不得半分马虎。

  ▲塔吊司机严师傅任何时候都在大厦的最高处,雄踞姑苏城的上空,细心操作、严守纪律的他,有时候自豪地说:“我吊起了整座城!”

  当一座座大楼建造完成后,建筑人会慢慢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去,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但回过头来想一下,城市里一栋栋大楼成长的同时,他们的勤恳的汗水和完工后的喜悦是否亦是挥洒不去?每每想到此,我的内心不由地向他们致敬。

  ▲钢结构施工对起安装工的要求很高,除了身体协调性要好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胆大心细。图为安装师傅在400多米的高空进行悬空作业,安装钢结构外框梁构件。

  拍摄这座大楼的建设过程,不仅仅是记录大楼的成长过程,更要记录建筑人辛勤的汗水和幸福的微笑,记录他们与大楼一起生活、成长的故事……

  ▲钢结构施工作业条件特殊,所有的作业都要与钢铁接触,冬天冰凉,夏天滚烫,而且构件大多带有锋利的棱角,所以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劳保手套。从作业人员的手套就能看出其劳动强度之大。

  02

  如何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样子?

  几百位建筑工人,该从哪里着手?走马观花显然达不到效果,“地毯式”拍摄也不现实,既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抓不住重点。通过长期摸索,我得到了一些启发。进入工地后从基本的穿衣戴帽开始做起,融入他们的生活,全心融入才能抓住最生动的画面。

  ▲正如汪峰的《春天里》唱的:“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下班归来的钢构电焊工用一个水桶“劈头盖脸”地洗着头和身子,消除一天的疲劳,还自言自语地念叨着“爽!”

  要不断与他们交流,适时主动提出免费为他们照相,并且在最快的时间里把照片打印好送给他们,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把我当成“自己人”。这个很关键,因为朋友不会拘谨,也不会做作。

  ▲超高层建筑的安全防护有其特殊的要求,例如外框梁安装就必须要事先安装“生命绳”。图为安防工在380米的高空安装完“生命绳”后进行“试运行”,每次安装完毕,都由他先自行检查其安全性能,然后就能听见他熟悉的声音:“跟我来,没问题!”

  ▲大厦的结构形式复杂,中建钢构作为主体结构的先遣部队,临边作业、高层悬空作业多。

  早上五点半、晚上六点半左右是工人上下班的高峰期,比较容易抓拍到好的画面。拍摄也讲究季节性和气候性,一般来说台风前后往往会出彩,大风欲来时也很壮观。夏天更适合拍人物,特别是大汗淋漓的劳动场面更能烘托气氛。

  ▲2017年的一场大雪,比往年来得早了些,高空风大更加寒冷,图为安全员在大雪中加個护栏。

  ▲大厦主体结构施工进度3天一层,钢结构施工必须夜间加班,图为电焊工在灯火璀璨的城市上空,披星戴月工作。

  在著名摄影理论家、评论家,

  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眼里,

  赵培根的作品

  是可以触摸到勤劳与友爱的影像,

  她这样评价赵培根……

  “

  我问:什么时候停止?

  他说:直到高楼建好的那一天。

  ”

  赵先生很动感情地说起他的工作——用5年时间拍摄江苏省在建第一高楼,更讲述了他拍摄这座高楼的建筑人、记录下他们辛苦的汗水的故事。摄影师真诚地表达:他愿意用自己不分昼夜的劳动向建筑人致敬。

  ▲这是刚吊装还没有個定的大楼外钢架,需要把每一棵镙丝拧紧,不能有半点马虎。

  赵培根生性质朴,他选择了这个题材就没有再放弃。他从第一天拍摄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从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开始,他一直把自己当成高楼建设者的一份子,只是与建筑人拿的工具不同而已。他甚至和许多建筑人做了朋友,建筑人会把心事、家事都告诉他,他陪他们一起歌与哭。

  ▲图为外框吊装,李师年纪不小了,干这行已经十多年,胆大心细,成了年轻人的榜样。

  我一直认为:在巨变的中国,没有小摄影家、没有小题材。很多摄影家都说过这样的话:我才不会跑到大老远寻找素材,它们时常就在我家门口,在我家巷子口,在我家老屋的周围……而这样的摄影家往往拿出最为本质的影像。

  我们一直倡导:摄影者要寻找和自己有缘的拍摄对象和题材,记录那些可以唤起内心情感的东西。拿着相机先记录下你熟悉的、亲爱的、能解释的了的事情,其实中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座村庄,每一座高楼都值得深深地记录。赵培根选择的题材,经过深思熟虑,他愿意倾其心血做好一件事。他愿意在高楼建起的整个过程中,知晓常识、尊重这种看上去危险但庄严的劳动。5年中,赵培根用一座高楼的“像”延伸了自己的生命。拿相机这么多年,这5年,用情最深,是他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他很珍视这段经历,虽然他的危险一点不亚于建筑人。

  ▲为了大楼外观的好看,有些复杂的地方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地去安装,强度可想而知,危险性也更高。

  赵培根的影像是可以触摸到勤劳与友爱的影像。他的影像让我再次感叹:如果每个摄影者都能把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方式、生产形态、生存环境好好地拍出来、写出来,能找到人性共通的东西,那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来源:中国摄影报,图片:赵培根

  

  ●走出海外,非常澎湃,园区发布超级变变变! ●我与园区的故事丨远道而来 他们在园区找到了家的感觉 ●最后通牒!园区学而思、学大等培训机构,4天内必须整改! ●这个地块上290多家企业已签约!高贸区动迁回购强力推进!

  为城市建造者点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