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三分钟速览《光明日报》

  

  1

  上海,引领全球经济进入“进博时间”(1版)

  上海,这个长江与太平洋交汇处的中国城市,即将标记全球经济开放发展的新起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受阻,国际投资持续走低的背景下,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在这里开幕。11月3日,记者探访“四叶草”状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时看到,代表着人类当前最高智慧的尖端技术、最具特色的海外土特产,已从世界各个角落漂洋过海、集结荟萃,静待华丽启幕的一刻。

  2

  从穷乡僻壤变为“全球超市”,义乌如何创造奇迹?(1版)

  “从无到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省义乌市由昔日的穷乡僻壤变为享誉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全球超市”,成为发展奇迹、当代中国传奇,令人感叹不已。 “市场兴则义乌兴,市场衰则义乌衰。”在义乌,这是一个共识,一条铁律。

  3

  十大用药误区,你是否“中招”?(4版)

  输液好得快,胰岛素会成瘾,洗血管可防止血管堵塞……这些用药观念科学吗?日前,国家药监局和中国药学会联合发布了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这是根据今年“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80多万次有效答题,梳理出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的十大错误用药观念。

  4

  李希凡:一位秉笔直言的文艺批评家(4版)

  李希凡。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著名文艺理论家、红学家李希凡10月29日凌晨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1岁,遗体告别仪式11月4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一朝入梦,终生不醒。”李希凡的“红楼情结”始于1954年。那一年,不到三十岁的他与蓝翎,共同撰写了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这篇题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发表在《文史哲》杂志1954年第9期上。文章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和批评,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肯定,他们被认为是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这就是红学史上著名的“两个小人物”事件。

  5

  这本书,光翻译就用了十年(05版)

  您手捧的《英格兰景观的形成》,是英国史学家威廉·霍斯金斯的代表作,该书及其作者在英国学界和民间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书是经典,作者是名家。从接手翻译这本书到译作出版面世,我们差不多花了十年的工夫,可谓十年磨一剑,与经典同行。

  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课本里的江苏什么样?(10版)

  苏州园林(中国画) 祝大年

  这是一片八面来风、兵家必争的土地,这也是一方温柔细腻、杏花烟雨的土地。这是一片汉风浩荡、龙吟虎啸的土地,这也是一方吴韵悠悠、吴侬软语的土地。

  古往今来,江苏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水韵情怀,也启迪了经由此地的人们无限的灵感,无数人在这里吟咏、怀想、才情荡漾,留下了或抒情言志,或歌咏江河的俊逸华章,词句间的情真意切又赋予了江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灵动的生命,成就了这方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品格。而翻开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最早带领我们接触文学的载体,很多倒背如流的文字里都蕴含着江苏身影。

  内容来源:综合自11月4日《光明日报》

  本期编辑:张永群 徐谭 邢妍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