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作品是今年青少年书法杂志举办的书法大赛的获奖作品,受杂志社编辑部的邀请,对十幅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作品点评,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要针对不同对象,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能说的太重,太重对孩子的成长是个影响。也不能信口开河,随意应酬,怎样去有点评也是要讲究策略的。

下面把点评的作品照片一并发上,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卢虹然《大道制礼联》

卢虹然小朋友写的是隶书,形式是对联,内容为“大道存觚德作镜,制礼以节仁惟舆”。落款分上下款,上款写年月,下款落书者姓名年龄,章法完整,气息优雅,是一件比较成熟的作品。

此对联的原内容应是现代著名中医秦末伯所撰,原为八言联,内容是:“大道存觚明德作镜,制礼以节载人惟舆”。卢虹然小朋友在书写时,上下联各省去一字,成了现在的模样。既然是别人作的对联内容,书写者在落款时应该注明,这是对对联作者的尊重。

具体到这幅对联的隶书,结体完备,书者已窥字法门径。点画规整,笔画扎实而不应付。落款小字更加自然,似乎还略胜主题字一筹。关于隶书,前贤有训曰:“如龟似鳖,斩钉截铁”,说明了隶书的特性。若在此基础上,深入汉碑临习,扎实锤炼基本功,提高点画的含金量,卢虹然小朋友的隶书定能更上层楼。

张文萱《阿房宫赋》

张文萱书友的书法作品是小楷仿碑拓效果,三个团扇写唐杜牧的《阿房宫赋》,黑底白字,很有个性,下笔充满自信,洋洋洒洒,毫无挂碍,这是此幅作品的优点。苏东坡云:无意于佳乃佳,作者的这幅作品正合此理。

但逐字仔细看去,作品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是三个扇面可能是自己制作的,周围不够圆齐,看上去不够美观。再者是作者的字法还不够严谨,从字上看不出取法何处。字形显得太挤,点画不够舒朗。第三是里面有错字、掉字的现象。如“锱”字右下从“田”,而不从“囬”。再如“畝”字,右边从“久”而不从“欠”。最后一段有几处漏字。

长篇内容书写,比一幅作品仅仅写几个字要难的多,尤其是内容的版本、出处一定要搞清楚。对于拿不准的字,要查一下相关的工具书,不能因为错字影响了作品的质量。

建议作者多临习经典小楷碑帖,掌握字法、用笔的基本规律,追求每一笔每一字都有出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走得更远一些。

黄琦《临邓石如隶书》

黄琦书友的隶书《临邓石如帖》,下笔从容,笔力雄浑,无论字形还是用笔,都能够把握原帖的气息,能够把完白山人隶书的风貌再现于世人,落款的行书也是学的邓石如,亦能做到精妙可人,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功很强。学书的途径离不开临帖,临帖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备,只能写像了,才能举一反三进行创作,这是经过无数人走出的路子。

黄琦书友的作品应该出自邓石如的《崔子玉座右铭》,完白山人非常喜欢这个内容,用篆书、隶书写过多次。黄琦书友采取的是选临法,只是挑了帖中的一些字去临写,所以这个内容实际是读不通的。崔瑗,字子玉,汉朝人,他的这篇《座右铭》,是五字的韵文,共一百字,抒发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和立场,很有哲理性,被后世广为传颂。这样的文章,若是能够全篇临写,比这个选字临法要好的多。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临帖是必要的手段,但临帖不是目的,临帖的目的最终是为书法创作服务,能够把通过临帖学会的字法、笔法用到创作之中,这才是我们学书法的目的。愿黄琦书友能够坚持临帖,循序渐进,早日由临帖的“必然王国”踏进书法创作的“自由王国”。

李可欣《行书唐诗手札》

李可欣书友用米体的行书抄了六首唐诗,从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米芾的《苕溪诗帖》《蜀素帖》等下过一番功夫,已经能写出米芾行书的特点,点画飞动,行气贯通,整幅作品显得很有书卷气,很是难能可贵。

当代人创作此类作品,一般都是抄写唐诗、宋词,或者书论、画论,很少能写自己的东西的,这也许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在抄写的内容上,也应稍稍讲究一些,或是抄同一个人的诗词,或是意思相近的诗词,这样的观感会好一些。李可欣作品中的六首诗,有七律、有五绝、有七绝,有写景的,又送别的,内容显得很乱,有拼凑之嫌。内容也有错讹之处,比如“莫是长安行乐处”,作者写成了行“案”处;下一句的“空令岁月易蹉跎”,“易”字写成了“昜”字,明显是笔误。“月落乌啼霜满”下面漏写了“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八个字,直接到了第三句,“外”字的写法显得突兀。最后一首诗,少了最后“在玉壶”三个字。作品中的两个“临”字,左边都从了“日字旁”,这个用法也不对。夜半钟声的钟字,繁体应该是“鐘”,而不是“锺”;临字繁体左边是“臣”,绝不可用日字代替。“片”字上边多写了一横。落款“唐诗是中国著名的文学体裁”,此句欠妥,也不通顺,词不达意。

学习书法,功夫在字外。在临帖日课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读古典文学,学会欣赏古诗词,用学养滋润书法,才能做到内外兼修,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张舒媗对联《传家处世》

张舒媗小朋友的隶书五字联,内容是“传家惟道义,处世但淳和”,章法完整,字法古朴,无拘无束,大胆落墨,写的很有生机,大有清人伊秉绶之风。

学习隶书有两条门径,一是以汉碑为宗,二是以清人伊秉绶、金冬心、邓完白为径。学汉碑者因面对漫漶石花,茫然不知落笔之处,故入手较慢;学清人者则可直接观摩墨迹,纤毫毕现,上手较快。两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学汉碑基础牢靠,学清人极易上手,两者结合则事半功倍。张舒媗小朋友仅仅八岁,笔力雄浑,点画扎实,得清人浑厚之气,极为可观。但作品还有两处小小的失误,不可不提,一是“惟”字的左边是竖心旁,在隶书中有专门的写法,作品中的竖心旁写的不太规范,感觉“惟”字更像“帷”字。另外就是“义”字的下半部,从“戈”。戈字的横画是贯通的,而不是半截。在临帖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即使是面对石花风化之处,也有悉心判断,避免错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此虽是微瑕,但不可不知。

八岁的小朋友,有如此笔性,如此笔力,书法传承有望。若能潜心临帖,悉心经营,当大有可观。

未完待续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