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之后,逐渐形成了前秦帝国(苻氏)占据西北,前燕帝国(慕容氏)占据河北,东晋帝国(司马氏)占据江南的三足鼎立格局,其它实力派只能在三股力量之间投机。苻氏和姚氏一直是西北的地头蛇,无论北方的统治者是刘渊父子还是刘曜,是石勒还是石虎,苻氏和姚氏的代表人物(苻洪、姚弋仲)都可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石虎去世之后,整个北方一分为三,分别是西北、河北和中原。

西北地区以杜洪(长安)、苻洪(枋头)和姚弋仲(滠头)三大实力派为主,苻洪最终统一西北,建立前秦帝国。

河北地区以慕容儁(蓟城)、石闵(邺城)和石祗(襄国)三大实力派为主,慕容儁最终统一河北,建立前燕帝国。

很多人说枋头和滠头都在关东,所以不能算在西北战场。但苻洪和姚弋仲的重心一直都是攻略西北,所以我把苻洪和姚弋仲归类于西北实力派。

中原地区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中原是四战之地,几乎所有实力派都与中原有所牵扯。最终的结果也很明确:西北、河北和江南三大势力集团各占一部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角逐之后,逐渐形成了前秦帝国(苻氏)占据西北,前燕帝国(慕容氏)占据河北,东晋帝国(司马氏)占据江南的三足鼎立格局,其它实力派只能在三股力量之间投机。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苻氏和姚氏一直是西北的地头蛇,无论北方的统治者是刘渊父子还是刘曜,是石勒还是石虎,苻氏和姚氏的代表人物(苻洪、姚弋仲)都可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在石虎统治期间,苻氏和姚氏从西北迁入了内地。

石虎去世之后,苻氏和姚氏都想重返西北。为什么?可不仅仅是想返回故乡,而是希望以西北为依托,进而逐鹿中原,因为秦和汉都是立足西北进去中原,进而一统一天下。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无力在河北争霸,因为当时的河北已经由三大实力派瓜分,强行插足难度太大。

当时的西北异常空虚,为后赵帝国坐镇西北的是乐平王石沛,但他在皇族内讧中被石遵挟持到了河北;而代替石沛坐镇西北的高级将领王朗,此刻也已率军前往河北战场争霸。顶替王朗坐镇西北的是杜洪,杜洪只是王朗手下的一个司马,无论是资历还是实力,杜洪都差了许多,根本不足以控制西北的局势。

吃柿子挑软的捏,苻氏和姚氏都瞧不起杜洪,认为自己只要杀回去,就能一举控制西北。

但一山不容二虎,苻氏和姚氏都想攻略西北,就必须想办法解决对方。所以在进入西北之前,苻氏和姚氏就进行了一场决战,结果是苻氏棋高一着,率先进入西北;姚氏功败垂成,只能留在中原捡漏。

苻氏打败姚氏之后,任命南安人雷弱儿为辅国将军,安定人梁楞为前将军兼左长史;冯翊人鱼遵为右将军兼右长史;京兆人段陵为左将军兼左司马,天水人赵俱,陇西人牛夷和北地人辛牢为从事中郎,氐族首领毛贵为单于元辅。

从苻氏重用的这些人的籍贯和民族可以看出:他们应该都是西北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这给苻氏进入西北创造了足够的社会基础。换言之:只要苻氏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就可以顺利地控制广阔的西北地区。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但就在苻氏摩拳擦掌,准备在西北大干一场的时候,苻氏的族长苻洪却被降将麻秋毒死了。苻洪的儿子苻健为父报仇之后,成为苻氏家族的新一代族长。

秋说洪西都长安,洪深然之。既而秋因宴鸩洪,将并其众,世子健收而斩之。——《晋书》·卷一百十二·载记第十二

苻洪被毒死,苻健上位,他获得了弟弟苻雄(符坚的父亲)和堂兄苻菁的支持,却没有像石氏那样内讧。因为他们此时还没有成功掌控西北,还没有内斗的资本。

但也正是由于没有内讧,在支持苻健上位之后,苻雄和苻菁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苻氏进入西北后,苻雄和苻菁一直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军统帅。

苻氏齐心协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功统一西北,并建立了前秦帝国。而在苻健去世之后,这场被推迟的内讧还是爆发了:苻菁被杀,苻雄的儿子苻坚成为皇帝,苻健的儿子被杀光。

在此后的三十年时间里,前秦帝国一直在扩张。直到淝水之战前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前秦帝国可以统一天下,但苻坚最终兵败淝水,前秦帝国也在瞬间崩溃。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慕容氏是鲜卑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人物慕容复就是这个家族的后裔。

慕容氏一直都是东北的地头蛇,与慕容氏实力相当的还有段氏和宇文氏。三家一直在东北你争我夺,直到石虎执政时期,慕容氏才统一东北地区。

石虎去世之后,石氏皇族为权力大打出手。慕容氏眼看河北地区一片混乱,立刻决定南下争夺河北控制权。当强大的慕容氏进入河北之后,石氏皇族却没有联手御敌的打算,反而斗得更起劲了。

即使在后赵全盛之时,石虎亲自率军事主力都被慕容氏打得大败而回。现在的后赵帝国一片混乱,慕容氏想征服这片混乱地区,应该不会有太多悬念。

但慕容氏遇到了和苻氏差不多的情况:就在石虎去世前半年,慕容家族的首脑慕容皝去世了。

慕容皝留下的军政资源足够强大,凭这种资本打败石氏残余力量应该不难。但就如石虎去世之后,石氏皇族立刻开始内讧一样。如果慕容皝去世之后,慕容氏也立刻开始内讧,那慕容氏对阵石氏就难言胜败了。

可问题是:慕容皝去世之后,慕容氏却没有内斗。这种现象在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罕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慕容皝去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最有影响力,分别是慕容儁、慕容恪和慕容垂。

慕容儁是慕容皝指定的接班人,但从人格魅力和军政才能上看,他不如慕容恪。慕容皝虽然指定慕容儁为接班人,却给慕容儁留下了遗言:“中原尚未平定,正是依靠贤人豪杰经纶世事之时。你的四弟慕容恪智勇双全,才能足以任重,你要将国政托付给他,以完成我的志向!”慕容皝在遗言里把话说得这么明白,慕容恪自然有足够的机会揽权。

皝将终,谓俊曰:“今中原未一,方建大事,恪智勇俱济,汝其委之。”及俊嗣位,弥加亲任。——《晋书》·卷一百十一·载记第十一

慕容儁虽然是慕容皝指定的接班人,但慕容皝最疼爱的却是五儿子慕容垂,也曾一度希望慕容垂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而且从征伐河北的战争过程来看,慕容垂的军政才能显然也不可小觑。虽然慕容垂最终没能成为接班人,但他在家族中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老父亲病逝,三个实力强大的儿子谁都不是善茬。从表面上看,慕容氏爆发内讧的概率一点也不比石氏低。尤其是在两晋南北朝那个奇葩遍地的年代,家族内讧不是什么大新闻,不内讧才是新鲜事。

慕容氏的三兄弟没有内讧,我们需要寻找一下原因。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先看客观环境:如果有强大的外敌威胁,家族内部就有很大的概率联手对抗外敌。虽然石氏没能做到这一点,但苻氏和姚氏都做到了这一点。

可在南下河北之前,慕容氏一直在经营东北。那是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并没有强大的外敌能够威胁慕容氏,所以这一条不能成立。

再看主观原因:慕容恪绝对有资格当乱臣贼子,因为他的实力、能力、资历和地位都是上上之选,但慕容恪似乎一直对接班人的宝座视而不见。

从史料来看,慕容恪有着近乎完美的形象。他总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作为下属,他会站在上司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上司,他又会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统帅,他会站在普通士兵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统治者,他会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

正是因为慕容恪拥有这种近乎完美的形象,所以他们兄弟之间就有了足够的缓冲空间。

有慕容恪存在,慕容垂面对慕容儁的紧逼,就不会产生轻举妄动的念头,因为他相信慕容恪会主持公道。慕容儁如果紧逼慕容垂,就等于把慕容垂推向了慕容恪一边。以慕容恪的实力、能力、资历和地位,再加上慕容垂的相助,慕容儁恐怕就只有靠边站了。

根据主观原因,我做出一个判断:慕容皝去世之后,慕容三兄弟之所以没有内讧,主要原因就是慕容恪的存在。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如果慕容恪想做接班人,就一定会想办法收拾慕容儁;慕容儁不甘受制,就一定会想办法反击慕容恪;两位兄长大打出手,慕容垂可能偏帮一位兄长打败另外一位兄长,然后兄弟二人进行最终的决赛;也有可能坐山观虎斗,等两位兄长打得差不多了,再出手收拾残局。

但也正是因为慕容恪拥有近乎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在争夺权势之时,从来都是适可而止,绝不会给世人留下贪婪和不忠的印象。我相信:慕容儁对慕容恪一定充满了猜忌,但表面上却依然能与慕容恪紧密合作。

慕容垂虽然受宠,但他比起慕容恪还是要弱一些。慕容恪没有动手,慕容垂也不会有什么机会。

慕容恪这种形象是不是刻意营造的?我不知道。但事实是:如果慕容恪刻意营造了这样一种形象,就等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当家族处于上升阶段之时,在家族还有机会维持稳定、和睦的背景下,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绝不会冒险内讧。只有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充分估计争权夺利的难度;只有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充分估计家族团结的利益。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在我看来:慕容恪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优秀人物。

慕容恪当然很了不起,但慕容儁和慕容垂也值得一提。如果慕容儁因为恐惧而率先向弟弟们发难,如果慕容垂因为贪婪而率先向慕容儁发难,慕容恪还能否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呢?不好说。

正如诸葛亮在蜀国大权独揽,如果刘禅没完没了地给诸葛亮使绊子,诸葛亮还能否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呢?不好说。

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影响下,刘禅克制住了自己的恐惧和贪婪。我们应该肯定诸葛亮的优秀,但也不能忘记刘禅的克制与容忍。

在慕容恪的影响下,慕容儁和慕容垂克制住了自己的恐惧和贪婪。我们应该肯定慕容恪的优秀,但也不能忘记慕容儁和慕容垂的克制与容忍。

南北朝的“小三国”:前秦一统西北,前燕吞并后赵,东晋据守江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