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热爱旅游的人,这些年我去了很多的地方。其中沙漠是我很喜欢的一类旅游目的地,国内的腾格里、库布齐,海外的撒哈拉等等。

前两天在美国自驾时,经过加州与内华达交界处的沙漠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以前去过的地方,阿拉善。

提到阿拉善,不知道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反正我每次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在这里,我为中国的环保尽了一份力。

几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在阿拉善南部的沙漠腹地,我与OISCA沙漠生态研究培训中心富坚博士的团队一起,进行植树活动。

起初我跟朋友们说过,我要去内蒙的沙漠里植树这件事的时候,很多朋友都非常惊奇的问我:沙漠里面种树,能成活嘛?

从北京飞到银川,再大巴到了阿拉善的我们,心里其实也是蛮没底的,但既然这个事情一直坚持在做,那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第二天当我们到达沙漠中真正准备开始“种树”的时候,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据富坚博士透露,我们在沙漠中种下的梭梭树苗,成活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在严重干旱年份,能达到30%的成活率就已经是喜上加喜了。

注意两个关键词,喜上加喜,30%的成活率。说老实话,顶着酷暑在沙漠中种植这些树苗,很有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愚公移山的感觉。

梭梭是一种耐旱植物的名称。这种可以成长在沙地上的固沙耐干旱植物,可作为牲畜的饲料,名贵中药肉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肉苁蓉具有独特的补肾、抗老年痴呆、保肝、通便、肿瘤辅助治疗、抗辐射等10多中药用功,被誉为“沙漠人参”。

不过富坚博士和他的团队面对这样的困境并未气馁,面对无尽的黄沙,每一个身处沙漠的人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从几年前的情况来看,即使从数据上来说,环保活动上还没有真正的改变当地的环境。但现在随着众多环保项目的进入,相信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化。他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沙漠中种树,来抵抗沙漠化,并非天方夜谭。

“仅凭数人、一家公司或者几家公司是无法完成防止沙漠化的愿景,因此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与宣传,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内蒙古防沙漠化项目中,早日恢复以往的美好环境,造福后代。”

富坚博士所处的OISCA沙漠生态研究培训中心,是由奥伊斯嘉国际组织为防沙治沙而建立的研究培训设施,于2006年10月完工,占地5公顷,建有干旱植物标本园、药材园、温室、苗圃等供沙漠防治研究。

据富坚博士介绍,该中心日常的工作包括供阿拉善游牧民、市民和中日等国学生学习环保绿化培训;展示阿拉善地区沙漠化的科研以及实验资料;培育优良树苗,以期更有效地普及植树造林;在环保和绿化领域,为来自各地的各种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研究和收集信息、交流、休息场所。

在OISCA沙漠生态研究培训中心中,富坚博士也带着我进行了植树和喂养鸸鹋的活动。当时我还以为这是鸵鸟……

如果鸸鹋能够真正的在阿拉善普及的话,或许也能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助力。

不知道现在的阿拉善,是什么样子。当年我种下的梭梭,应该能坚强的活下去了吧?

阿拉善,是人与自然对抗的最前线,也是防止沙漠化的希望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