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届进博会今天开幕。

上海准备好了。上海的老百姓,也可以享受三天的调休。上海的马路,安安静静,开车好爽,感觉进入了“春节长假模式”。中外媒体,有关进博会的报道,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直播模式,体现了媒体的关注度。

不过,这两天也经常听到一些议论:进博会同我有关吗?

是啊。老百姓又不能会参观,也不能买东西。看来,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两天,媒体大讲“进博会”,自然都是讲大道理。比如说,中国进博会体现了中国新一轮的高水平改革开放。这话怎么理解?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出口国,也是“世界工厂”,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此也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贸易逆差问题。美国近半年的动作,虽说有不同的理解,但也反映了一些事实。进博会,就是一种姿态,一种立场。中国愿意而且希望扩大开放,增加进口,尽可能追求进出口的平衡。

昨天,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先生有篇文章,论述如何理解中国进博会。文章很长,引经据典,还有大量的数字,不一一引述了。很有道理。

何建华兄的文章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简言之,消费强国才是大国强国。也就是说,中国仅仅当“世界工厂”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成为“全球超市”。为什么呢?

按照经济学原理,从全球贸易格局与消费模式演进看,世界各国经济增长都是依靠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大需求拉动,而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持续繁荣的第一动力都是消费。

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GDP)靠前的三大发达经济体,美日德这三个国家,在1970-2011的42年中,最终消费开支在GDP中占比都超过70%,并总体呈现持续增高态势。两相比较,中国则是短板,做得不够好。

比如美国,它的经济发展,长期主要靠消费拉动。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品需求,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世界各国生产来满足的,其中中国生产的价廉物优商品20多年来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出现了所谓的“全球生产,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模式。

美国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中国是美国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因此,中国要实现中国梦,下一个目标,就是成为“全球超市”,成为有足够能力满足广大群众消费需求的庞大市场。

那么,“全球超市”与消费强国,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呢?大有关系。

第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正进入结构性的调整。中国发展依靠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的高速发展时代已经过去了。

三大杠杆,三去其二,怎么办?只能依靠第三大杠杆,消费拉动。而消费拉动,除了本国的商品之外,全球商品的有序进入,正是拉动中国消费的有效动力。消费起来了,一切才会好,包括老百姓关心的物价、股市甚至房市。

第二,“全球超市”,可以让老百姓商品更丰富,选择余地更大,甚至价格更便宜。

扩大进口,国家自然会有更多的措施,让进口商品进来更方便。

前些年,中国老百姓跨境消费数量惊人。海外代购,十分时尚。为什么?两句话,东西好,价格便宜。进博会虽说只开一周,但是365天,都可以有机制和平台来让老百姓方便购物。 比如说,非洲的咖啡,就是我期待的。当年去非洲,我就喝过当地产的咖啡,很有滋味。

第三,进博会的商品,并不仅仅是吃的喝的,还有大量高科技产品。

美国、欧盟的参展商,带来大量高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老百姓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比如,我们看到了德国的高精机器,法国的医疗设备,美国通用的全电动汽车。等等。有朝一日,当中国人都用“会飞的汽车”的时候,会不会有未来科技大片的感受?今天,习大大还宣布,上海要设立股市的“科创板”,这可是件大事哎。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未来一周,东方网将动用强大的采编力量,全方位报道到“进博会”盛况,多平台多手段,呈现丰富的新闻内容。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让每一个人,都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