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光小房子

古往今来,无数人对幸福这个谜题有过研究,关于寻找幸福的书也有无数,但依然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质疑,幸福究竟是什么。曾经在全国的大街小巷,还有记者举着话筒去问路人,你幸福吗?

白岩松说:除了幸福,我们似乎拥有一切。这就是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结婚或是没结婚,有孩子或是没孩子,每个人似乎都在寻找幸福,可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幸福究竟是什么?

即便,有个人真的传递了自己幸福的感受,依然有人认为那不是真正的幸福。可见,幸福在每个人心中的样子不一样,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每个人对人生的衡量标准不同,获取幸福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在2015年在哈佛做过一次演讲,已经被宣布患了淋巴癌,主题就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他没有给出具体要衡量什么,而是告诉了人们该如何思考,懂得了背后的底层逻辑,在做选择的时候,就能一通百通,举一反三。

克里斯坦森,在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的1月23日去世了,他是一个身高2米多的篮球中锋,在过去10年里,他跟疾病抗争了10年,先是患上了淋巴癌,开始化疗,之后不久有在演讲中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中间还经历了几次心脏病的发作,最终因为这些年淋巴癌的化疗,得了一种罕见的白血病,直到去世。

他在哈佛的这场演讲,被他和另外两个作者合著成了这本《你该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他把这一生从经济管理学,悟道的知识,以及他这一生的体验,告诉所有人,应该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你这一生要如何保持原则,远离犯罪。


只有找到自己真心付出的事业,工作才能感到幸福

之前在看《银河补习班》时,对马浩文(邓超饰演)对马飞的教育有一点震撼到了,他告诉马飞,这个世界上好玩的工作多了去了,你就去找吧。

到了这个时代,依然有人坚信,工作是辛苦的,不快乐的,人想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前提假设,很多父母会逼孩子去学不喜欢的专业,做不喜欢的工作,倘若孩子不愿意,或是以死相逼,或是跟孩子大吵大闹。大家一定要破除这样一个假设,因为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每一天都感觉自己在工作,像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还有特别热爱工作的可可.香奈儿等。

多数人对工作有三种态度:要不把工作当一份差事,要不把工作当职业,还有人把工作当成事业。毫无疑问,第三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更易出成果,个人的满足感也会更加强烈,幸福感也会更充沛。

想要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你一定要从很早就开始思考,就像马浩文告诉儿子的那句话,你要不断地想,不停地想。不断地问自己,你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能够激励你的又是什么。除了钱和基础的生活保证,你可能更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更想要被别人认可,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抑或是想要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个人成长。

你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当然并不是说,你必须按照计划原封不动的执行,因为人生充满意外,周密计划要和偶然机会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

真正能像村上春树,能够在30岁之前,在球场上找到自己最爱的职业的人,真的太少太少。

克里斯坦森,讲过自己大一时候的梦想是做华尔街日报社的编辑,但之后申请这个职位没有得到回复。他去了咨询公司实习,在咨询公司里可以帮助客户解决管理难题,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待遇也不错。之后,有机会去华尔街日报社工作时,他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顾问的工作。然后,有人邀请他一起创业,在1987年经济危机的前提下,他卖出公司的股票,主动辞职了。从那到生命的最后的时光,他就在大学里做着教授,并且他真的很喜欢这份事业。

倘若你有了计划,就要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执行,去落实。而不是直喊口号,不做事实。要看一个人真正爱什么,不要看他说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什么,资源放在哪,就说明对哪个更有兴趣。

就算按照一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来看,工作都占据着人生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真的是特别重要。


花时间维护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是幸福的根本源泉

克里斯坦森说:工作能给你带来成就感,但是与家人、好友培养出的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长久幸福感相比,就会显得很苍白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些道理,可在现实中,依然容易忽略家人和朋友,把更多时间投入在产出回报更快的工作上面。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为工作给人的反馈更快,多谈个客户就有多一份提成,多写一篇文章,就有多收益一些的可能。其次,家人和朋友支持我们,他们很少主动要求被关注,而是会支持我们的工作。

不过,关系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不去培养和爱护它们,时间久了,它们就不会在了,那么在你陷入困境,需要帮助时,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支持你。

列夫.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伊凡是个地方法官,他结婚之后,只想维持体面的生活,当妻子因为怀孕生子脾气不好时,他没有想过如何照顾和安慰对方,而是借口工作忙,经常不沾家。

在他的世界里,能够满足一定的生理需求,能够有人做好饭,打扫好卫生,让他觉得舒适和体面,就很好。

可是在40几岁时,他突然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这时候,他的家人并没有人想好好照顾他,只有一个仆人对他非常有耐心。他为此伤透了心,可不得不说,这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毕竟你不为别人牺牲,就注定难以收到真心的回报。

在伊凡病情恶化的时期,他认为别人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他是不是快要空出他的位置了,活着的人能不能因他存在而产生的不舒服中解脱出来,他自己能不能从折磨中解脱出来。

不得不说,这样的情况,虽然看似残酷,但却很现实。

跟自己亲近的人相处,并不是提供你能提供的东西,比如你认为钱很重要,就只顾着赚钱。你认为对方缺衣服,就一个劲儿的给TA买衣服。要用用户思维来思考这件事,去问问你的家人和朋友,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根据他们的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的节奏。

尽管想要时刻实现家庭和事业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动态平衡总是可以达到的状态。最重要的其实是形成一种家庭文化,用文化去影响爱人和孩子,让他们在未来需要做出选择时,有一个参考的依据。

麻省理工学院的艾德佳.沙因,是世界上领先的组织文化学者之一,他这样定义文化的:

文化,是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沿用并且一直行之有效,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要以另一种方式去做事。特定文化一经形成,人们就自动地去做要取得成功需要做的事。

文化是在每日的言行中形成的,你在家人需要的时候,总是尽量第一时间出现,那么家人也会受影响。你总是会在他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尽量陪伴,他们也能在相同情况下,做出类似的行为。这就是无形的文化影响。

人这一生要怎样才能保持原则,避免不小心违法犯罪

但凡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试错只能在一定的安全空间内。比如你偶尔不想照顾孩子,让孩子自由的玩了一把游戏。比如你特别喜欢一款包包,透支了2个月工资,结果发现包包一点不好看。这些错误也许会让你悔恨很久,但不至于让你追悔莫及。

可有些路一旦走错了,可能会让你失去所有,难以回头。

克里斯坦森在他们毕业第25年和第30年聚会中,有个同学,曾经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合伙人,后来做了安然公司总裁,一年能赚一亿美元,可他离婚了。之后,他又卷入了多宗财务丑闻中,他的事业毁了,人当然也进了监狱。

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同村有个比我大一些的男人,他之前在省会城市做饲料生意,挣得也不少,在那买了房子,把家人都接在身边。可之后不知怎么就跟一群人开始非法集资了,之后被公安机关通缉,现在他根本不敢回家,他的父母一回到老家,说起来他,每每都会落泪。

人在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往往会自我安慰,就这一次应该不会被发现,可是为了掩饰第一个错误,又会埋下做更多错事的雷。

有人说:一句谎言,要用一百句谎言去遮掩。所以真实,是最好的解脱模式。对于不违规犯错这件事来说,这个道理依然适用。想要一辈子做个什么正直的人,就永远不要越雷池一步。

100%的坚持,比98%的坚持更有效。人总要有一些原则和底线,一旦一次突破,未来犯错的可能性会更大。

还记得在《闻香识女人》中,那个高中生查理,因为看到了同学恶作剧的场景,于是学校的理事就诱惑他,如果你能够说出是谁在恶作剧,就能能给他一个进入哈佛的名额。

这就是一个原则的问题,倘若他这一次出卖了同学,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的原则就已经被打破了,未来再犯错的时候,心理压力会更小,毕竟之前已经越过界了。

避免人生中出现道德让步带来的后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坚决不让它开始--跨国底线的第一步,就是是你走上后悔道路的那一步。

写在最后: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任何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克里斯坦森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对于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三大问题,都给了思考方法,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思考和规划人生。

不管你是年轻人,还是为人父母,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读读这本书都大有裨益,能够帮你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更好更快的走向成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