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里,后宫嫔妃间争风吃醋、相互倾轧、彼此间互不相容似乎是一种常态。
婉容和文绣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和妃子,很多文章讲到她们的关系时,也都认为她们的关系并不融洽,并且有很多婉容和文绣的照片为证。在两人的合照里,婉容笑容满面看着镜头,而文绣总是离婉容有几步距离,对着镜头总是冷冷淡淡的。
溥仪提到她们时,也是认为她们关系是不好的,而且他把文绣离开他并提出离婚的原因算到婉容头上,认为是婉容的不相容让文绣待不下去了。
然而,真正事实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从她们曾经的书信往来和曾经的历史事件中,去推测她们的关系是不是就是大家认为的那样互不相容。
《见字如面》033编号的书信,是婉容和文绣的往来书信。书信的时间大约是1923年,溥仪还没有离开紫禁城。这时婉容17岁,文绣14岁,两人刚入宫不久。
婉容写给文绣的信,我翻译一下(也许有些出入,后面附上原文):昨天接到来信,知道你不舒服,现在痊愈了,我感到很欣慰。你不要怕,是我的错,我们彼此立过誓言,不能再生出误会。不管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直说。你今天不来,是因为你病了,但是你听说过中外各国有病不能相见的道理吗?如果有,我哪里得罪你了,还望你告知。我知道自己才徳不足,不能当你朋友。
原文如下:
昨接来函,知you之兰楮闷,现以痊愈,I甚欣慰之至。请君勿怕,me错误,念I是于君互相立誓,彼此均不得再生误会。不拘何事,均可明言。所以君今不来,I以ate稍有误会之处,只是君是因病不得来此,I实不能解也。君闻过中外各国,you有病不能见I之理么?若有,何获罪于君之处,还望君明以见告为幸。不过自叹才德不足,难当君之佳友耳。
后面还有几封信都是婉容追问文绣的病好了没?
希望文绣回信,让她得到安慰。
文绣回信写道:我现在没有什么不好的,按惯例每天诊脉一次,你可以放心了。你的来信错别字太多了,我给你更正返回去了。
从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初入宫的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也可以信中看出婉容性格活泼外向,喜欢热闹;文绣内敛文静,更喜欢独处。
那个时期的合照,她们俩在照片里一个明媚张扬、一个内敛低调,与其说是文绣看不上婉容,倒不如说文绣本身的性格和当时身不由己的处境让她低调。
读完这几封信,查了查她们的生平事迹,让我产生了新的想法:婉容和文绣的不和传闻,争风吃醋、互不相容事件只不过是溥仪和世人的一厢情愿的以为,她们俩更像是两个可怜的妙龄少女,与世隔绝,相互安慰。因为性格的不同,在未来两人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后宫嫔妃争宠,不外乎为了1.自身权势、地位;2.带给娘家的权势和地位;3.最主要的是给自己的儿子争帝位。
因为溥仪身体存在隐疾,婉容和文绣都没有被临幸过,都不会有儿子来继承皇位,所以争宠的最大目的不存在。
婉容与文绣一个是皇后,一个是淑妃,名分已定,且不会有有更多的后宫来争宠。当时溥仪已经宣布退位,清王朝实际不复存在了,那个时候的皇帝,皇后等身份已经限制在紫禁城内,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势。
婚后不过两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无家可归的溥仪带着婉容和文绣逃去日本公使馆,后去天津日租界。这个时期的溥仪,成为平民,在后宫的她们更没有争权夺利的必要。
后宫争宠,很多时候也是外戚间的权势争夺。但是婉容和文绣的娘家,根本就没得争,因为相差太大了,当时的形式下,没有可能发生逆转。
郭布罗·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时任内务府大臣,是位开明人士,一直的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女孩子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
婉容从小在家读书习字,弹琴绘画,并师从中国出生的美国人任萨姆女士,学习英文。
婉容从小享受优裕富足的生活、具有显赫的家族地位,从小在家里被宠长大。
额尔德特·文绣,满洲鄂尔德特氏端恭之女,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父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8岁时,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宫中几位太妃、旧的王公大臣和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决议要给逊清小皇帝溥仪选个皇后,举办大婚时,傅玉芳的五叔华堪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光耀没落家族的机会,便自作主张,将文绣的照片递了过去。
婉容的家族已然地位显赫,文绣是被叔父自作主张送进宫的,她本人无意后宫之位。
争宠的目的无外乎感情和利益。溥仪实际谁都不爱,感情没得争。争利益,失去帝位的溥仪在紫禁城内还需要别人供养,给不了别人实际的利益。
从道理上去推测,两人似乎没有针锋相对的必要。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去推测,她们的真实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文绣自入宫之后,并未获得溥仪的宠幸。她每日的生活是请安,然后回到自己的居所长春宫并关上宫门,过着简单朴素的日子,她或刺绣或教导长春宫的宫女认字,四位太妃和宫中仆役都对文绣的娴静有礼赞誉有加。
后来溥仪特给文绣聘请一位女教师凌若雯,专门教授英语。文绣学习很用心,进步极快,思想也随之开放,进而开始酷爱文学,竟把静心读书当成乐趣。
溥仪在自己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夸过文绣的文采。
溥仪一家人离开皇宫,即标志着皇帝、皇后、皇妃的尊号,都自然废止了,如平民百姓。溥仪要为今后自身前途多加考虑,文绣也想以“平等”的身份,凭藉自己的学识,为丈夫溥仪出谋献策,改变寄人篱下的窘境。
政客郑孝胥暗地里向溥仪献策:“欲复辟清帝王业,必定要借助日本为外援。”文绣得知,力劝溥仪说:“日本人残暴无比,日俄战争时,即屠杀中国人无数,绝对不能听信郑氏的鬼话,引狼入室,否则后果将极其悲惨。”
可溥仪根本听不进文绣的诤言劝告,渐渐冷落文绣并毫不掩饰对文绣的嫌恶。他对文绣的欺凌,体现在各处。
住处的安排,婉容和他住在二层,而把文绣放在一层。见客和外出吃饭逛街,只带上婉容。逢年过节的赏赐,也只有婉容的份。在那个时期的照片里,都是婉容和溥仪的合照,并没有文绣的影子。
婉容争宠、排挤文绣的说法来自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溥仪对文绣各种欺辱,婉容会借机挑事,让文绣被谩骂羞辱。
也许这个时期的婉容没有表现出对文绣的任何善意,并且会说一些明哲保身的话,但是那个时候谁敢在溥仪面前表现出任何善意来。
这就像一个班上两名同学,原本玩得很好,一个同学因为不听老师话,和老师顶嘴,于是老师对这名同学严苛责备的时候,也要求别的同学不要和他玩,别的同学敢不听话吗?这种情况能说明,两个同学关系不和吗?
文绣
当溥仪将文绣逃出去,登报逼他离婚的原因归责于婉容不容文绣排挤文绣完全是一个推卸责任的行为。
文绣登报逼溥仪离婚获得了自由之身。婉容因为身份或者
她本身的性格,没有通过这种激烈的方式去争取自由,她选择的是沉默的对抗,在溥仪的眼皮子下与侍卫有染,并且生下一个女儿。可怜的是,刚出生的女儿被愤怒的溥仪扔进了火炉。
从此,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婉容沉浸在大烟制造出的虚拟世界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