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是单纯说这个状况有多糟糕,引来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嘀咕,却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那你就是在抱怨。最后我们说到了当我们做到不抱怨,我们收获了“快乐”,我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改变。

工作太辛苦、薪水太微薄,老板太欺压、城市房价太高、房租总涨价,入学难,教育难,就医难,体重一直居高不下、自己太无能,目标计划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每天睁开眼到躺下来入睡,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让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在口头或者心里抱怨。

而抱怨还会蔓延,会传染,会想投入水中的石子,波纹不停的扩散开去,在你想不到的地方继续荡漾着。也许有人觉得抱怨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抱怨完了心里会舒服一点。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抱怨不仅让坏情绪持续,还会火上浇油,越来越厉害。甚至会钻入牛角尖,完全脱离正常的生活轨迹。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是事情让我们痛苦,还是抱怨让我们痛苦?

抱怨有这么多的危害,人类可以做到不抱怨吗?可以!

答案是肯定的。

《不抱怨的世界》是全球“不抱怨”运动指定用书。“不抱怨”运动影响力遍及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不抱怨”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当下较为推崇的管理理念,由内而外强化正向思考的力量。你,我,他,每个个体都有能力改变的人生旅程,通过完成21天不抱怨挑战,带给人们重塑心灵和思维的力量!

《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会改变你的命运,也会改变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会影响到世界每个角落每一个人。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2009年版不抱怨的世界

奥巴马,比尔盖茨,奥普拉,马云,柳传志,李开复,唐骏,冯仑,张德芬感动推荐!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卫报》《芝加哥太阳报》《洛杉矶时报》,NBC电视台,法国《世界报》,法国《ELLE》,《新京报》《成都商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香港文汇报》……全球超过100家重量级媒体专题报道过!

《不抱怨的世界》作者是美国作家威尔·鲍温(Will Bowen)。威尔·鲍温是美国最伟大、受尊崇的心灵导师之一。 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基督教会联盟的主任牧师,在牧会之前,有多年从事广播和行销等工作的经验。他热爱运动、圣经史、骑马、旅游、阅读。2006,他发起了“不抱怨”运动,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运动起初,他在教会《夏日读书俱乐部》小范围内,邀请参与不抱怨活动的人们带上紫手环。活动规则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很快的,第一批500只手环被一扫而空。接下来又一个500,一千,一万,十万……数以万计的手环被世界各地的人认领走。

《不抱怨的世界》一书问世以来,迅速占领各大书城的销售榜首,经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并且,带动周围的人共同加入“不抱怨”运动中,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人生的 “快乐证书”。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紫色神器的手环,改变世界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述《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什么是抱怨?我们怎么区分是在抱怨,还是在吐槽,还是在闲谈,还是只是在陈述事实?

第二个重点是:明白做到不抱怨必须经历的的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

第三个重点是:当我们做到不抱怨,我们收获了“快乐”,我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就先来解读一下第一个重点内容:

什么是抱怨?我们怎么区分是在抱怨,还是在吐槽,还是在闲谈,还是只是在陈述事实?

抱怨,汉语词典中解释有两个: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吐槽一般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而随着现代使用频次的增加,其含义也变化为:发出调侃或疑问的人;代指调侃的内容;嘲讽;抱怨等。

闲谈指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

陈述意为陈说,叙述,指有条有理地表达事物、事实或者说话人的观念、观点。

从词典的定义来看,我们发现,抱怨和吐槽非常相似。但,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二者本质上完全不同。

有个热门节目叫做《吐槽大会》,每次吐槽的主角都是大咖,有多大?看看嘉宾的阵容就知道了:唐国强、大张伟、薛之谦、李小璐、小沈阳、凤凰传奇、王力宏、杨超越、张韶涵、王晶、陈乔恩、邹市明、李诞等。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既然不叫《抱怨大会》,那我们就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是抱怨,什么时候叫吐槽。区分也不难,我们说话的对象,无论是表达不满或者是质疑,对方在场和不在场,我们都能一字不漏的重复自己说的话。

就是有话敢于当面说,不是背后偷偷的说。当面说的时候,不惭愧,不心虚。当然,当面也要好好说,不能大动干戈,要保持动口不动手。那种说了两句打起来的,肯定不是我们这里说讨论的范围。

还有一个相近的情况是陈述。有时候世界就是那么现实,那么糟糕。如果我发现了,不说出来,不被别人知道,不被大众注意,怎么会有机会改变这个糟糕的现状呢?说得好!你已经说出答案了!我们陈述某个事实,诸如雾霾,诸如医疗教育,交通堵塞,所有的不满只是开端,而不是结果。如果你是单纯说这个状况有多糟糕,引来更多的人和你一起嘀咕,却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那你就是在抱怨。然而,你描述了问题解决后的美景,带领或者建议人们去解决这些糟糕现状,那么那些被描述的糟糕就不是抱怨。

说到底,不是为了改善糟糕而说的糟糕,就是抱怨。

迈向进步的第一步就是不满。那些觉得抱怨是理所当然的人,哪里也到不了。只会在同一个不快乐的出发点原地打转。我们的焦点必须要放在我们希望发生的结果上,而不是我们不要的事情。

书中用了很多历史上的伟大领袖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这一点。这些重要的人物让不满驱策着他们去勾勒美好的远景,而他们对这番远景的热情,又激励了其他人前来追随。他们全神贯注地展望更光明的未来。约翰肯尼迪对此做出最好的总结:有些人是看到当前的状况,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是梦想着未曾出现的景象,然后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马丁路德金并没有站在林肯纪念堂的台阶上说:我们遭受这样的待遇是不是很惨?他没有,他的精彩演说,即使相隔半个世纪,让人仍旧感动万分。他大声的宣示:我有一个梦想!用声音在我们的心中创造出美丽的和谐的未来画面,没有种族歧视的美好未来。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我有一个梦想!

同理,心理医生每天的工作似乎就是接收来自各种不同病人的抱怨。但,我们想想,真的是因为抱怨让病人恢复健康的吗?那么,世界上长寿的民族和地区,一定是天天怨声载道的了。事实上,心理医生并不是简单的听,病人也不是简单说。好的治疗专家,应该是引导病人叙述创伤事件,对事件进行重新诠释。来帮助病人治愈心理阴影,以便病人可以拥有快乐,不再为过去抱怨,多去为未来而感到幸福。

我们已经讲完了抱怨,吐槽,闲谈,叙述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仍旧感觉区分不清这几者之间的关系,纠结是否要交换手环位置,怎么办?很简单,我们学会只说那些必须说的话,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要说,不能说就一定不要说了。这个方法虽然不能彻底让你停止抱怨,但是,可以让你大大减少抱怨的次数,帮助你不用频于更换手环左右手。

刚才为你讲述了《不抱怨》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二个重点内容:

明白做到不抱怨必须经历的的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经历四个阶段,才能养成确实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也要经历这每一个阶段。而且,很抱歉,一步都不能省。你不可能跳过这些阶段直接达到永久的改变。

每个人在最初,都是处于“无意识的无能”阶段。这时候你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你不明白(没有意识)自己的抱怨有多少(因此而无能)。从我们带上紫手环一刻起,我们就是要脱离这个“无意识的无能”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我们,属于“无知就是福”。不关心自己是不是在抱怨,也更不在意抱怨了多少回。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我们其实并没有“任何要改变的迹象”。

抱怨就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因为抱怨有时候甚至会带来好处。我们有时候抱怨不仅获取了同情心和他人的关注力,有时候还为我们不敢去做的事情找到很好的理由。在别人原谅自己以前,自己先原谅自己的那些不能,不行,做不到。

但,你也许想不到,哪怕是无意识的抱怨,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抱怨疾病,就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抱怨疾病,就是在消灭健康的能量。

作者威尔鲍温曾经去医院看望一位老教友。医生和护士都再三告诉病人和作者,只是一个小问题,几天后就可以转到康复病房慢慢康复就可以出院。但是老教友坚持认为自己病得很严重,全程一直在讨论自己葬礼如何安排。果真,两周后,作者作为牧师主持了这位老教友的葬礼。

当你抱怨身体健康问题时,就是丢出的说辞,让你身体听见。这种负面的说辞会烙下印记,而你想法也会将这股能量导入体内,引发更多的健康挑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虽然嘴巴只是说给耳朵听的,但是,全身每个细胞都听进去了你的抱怨,结果,它们还都相信了。

我们的想法创造了我们的世界,我们说的话又表明了我们的想法!所以,赶紧停止“无意识”的抱怨,带上紫手环,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阶段”有意识无能“。

首先恭喜你进入有意识的无能阶段。当你进入这个阶段,你可能会不太舒服地觉察,自己有多常抱怨。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居然让你不停的在左右手之间交换手环位置。这个阶段让你痛苦的发现自己的抱怨,并且经常迷茫的分不清到底是不是在抱怨。

你还会注意到,那就是当身边的人开始抱怨,你会发现并且觉得不舒服。仿佛,有一股非常难闻的气味,让你有逃离冲动,或者,去制止对方的抱怨。如果你这个时候走上前制止了对方,那么,你自己手环就需要换位置了,因为这是在抱怨他们在抱怨。正确的行为是你既不批评,也不参与抱怨,那么这个抱怨很会就会停止。

第三个阶段是“有意识的有能”。这是一个超级敏感的阶段。你开始会觉察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你移动紫手环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你说话十分谨慎。甚至于有一些天你会完全沉默,因为在那些不能说的话没说出口前,就逮住了那些话。你的紫手环已经从上一阶段让你发现你在抱怨的工具,变成你的话语在说之前必须经过的过滤器。

处于这个阶段,人们会多做深呼吸,而不是失控地将抱怨说出口。抱怨是一种习惯,暂停一下,吸一口气,就能给自己一个机会,把不该说的话咽下去。这时我们说出来的话都是具有建设性的,不含抱怨的好话。当然,更多时候,我们会被我们自己限制得无话可说,保持沉默。那又怎样?人类基本是用一年学会说话,然后几乎用余生都学会如何闭嘴吗?这样一个简单的可以学会沉默办法,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一下呢?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心中有魔,难成正果

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寺院里有一个主持,他给寺院里来修行的人立下了一个特别的规矩:每到年底,这些寺院里修行的人要面对主持说出心中最想说的两个字。 第一年,某个新和尚说:“床硬。” 第二年,这个和尚说:“食劣。到了第三年,这个和尚没等主持开口,直接说:"告辞“。主持望着离去的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语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是的,这个新和尚除了抱怨,没有说出任何积极向上改变的话。他从来不去想自己得到了些什么,关注点只在没有被满足的那些事情上。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很多像新和尚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惯别人,抱怨所有遇到的一切,说的话也满满都是负能量,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们。要不不张嘴,张嘴就抱怨。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

其实这个世界就在人们的心中,一个人看见了什么,心中就有什么。对于现代人来讲,不一定通过参禅打坐才能领悟道理。但我们要知道这句话:“佛心看人,人人是佛;鬼心看人,人人是鬼。”总之,一个能看见阳光的人心中必定是有阳光的。

第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有能。这让我们渐入佳境,大功告成。我们经过几个星期,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做到了连续21天不抱怨。这个时候恭喜你,可以得到的是“快乐证书”,而不是“不抱怨证书”。通过不抱怨运动,我们知道,减少抱怨对一个人的意识与认知,将造成强有力的影响。不抱怨不仅会改变我们的行为,还会改变我们的心灵和生活。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佛心看人,人人是佛;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人体的细胞大概90天会整个新陈代谢一遍。现在的你,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改变了。正如动物进化过程中,没有用的器官会逐步退化甚至消失。你惊喜的发现,自己心灵不会再制造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愁苦。因为你不说,那些负能量也不会四处传递。所有抱怨停止了传播,心里也没有抱怨一席之地,没有生出抱怨的土壤。

好了,刚才为你讲述了《不抱怨》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接下来,咱们再说说第三个重点内容:

当我们做到不抱怨,我们收获了“快乐”,我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改变。

无论是已经成做到21天不抱怨,还是仍旧在挑战成功的路上。不抱怨活动的紫手环已经发放上百万个了。想象最初每天不下10次的来回交换手环的位置,到连续21天不抱怨,210天不抱怨…………到底有多了不起,让我们用数学题告诉你。

平均一个人每天抱怨10次,一个月30天,假设有100万人领取了紫手环参与不抱怨世界的活动,手环的数量乘以抱怨的次数,再乘以一个月的天数30.看啊,一个月我们就减少了3亿人次的抱怨。

怎么样?看到这个庞大的数字,有没有为成为不抱怨运动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呢?是不是感觉人类甩掉那些无意义的情绪包袱,连地球都轻松许多?

有时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少说了一句抱怨而已。但是,究竟带来怎样的益处,有时简直我们估算不到。不要小看任何一次的抱怨,有可能是一个大灾难的导火索。你若不信,先听一个小故事,哦,还是叫小事故吧。

一次,一个外地的小伙子在北京拿着好多行李上了公交车。他拿着地图边看边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小姑娘冷冷地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毛病。 但是售票员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

外地小伙儿没说话,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没一个有教养的!”

当时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姑娘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姑娘穿得挺时髦,跟大爷还“您”啊“您”的。可是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

这不,一位中年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声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这时候整个车里已经吵起来了,乱哄哄的比菜市场还热闹了。 一到站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说完还又不忘补了一句多余的:“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 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全车的人都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再把被售票员小姑娘票匣子砸伤的需要处理伤口的乘客送到医院。受伤的乘客当时是旁观劝架的,呼吁大伙儿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结果渐渐安静下来的车厢清晰地听到了伤者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 :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呢?!

故事讲完了,是不是觉得故事中只要有一个人,少说一下最后一句多余的抱怨,就不会有这个这个事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我们有意识的停止了抱怨以后,到底让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避免了多少不必要的麻烦。抱怨的反义词就是感恩。如果你也被“不抱怨的世界”美好的样子打动了,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呼唤起世人对这股转化力量的认知。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由我为大家简单总结一下《不抱怨的世界》精华内容。

首先我们说们说到了什么是抱怨?我们怎么区分是在抱怨,还是在吐槽,还是在闲谈,还是只是在陈述事实?

其次我们说到了明白做到不抱怨的四个必须的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

最后我们说到了当我们做到不抱怨,我们收获了“快乐”,我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改变。

马爸爸说过:永不抱怨的人生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说:遇到挫折要从容面对,不抱怨,不放弃……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请记住,永远都不要抱怨!

抱怨是消耗我们能量并且没有任何好处的举动。我们可以这样看,天下的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抱怨自己的人,应该学着接纳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满意,不维护的人,怎么可能会维护世界,爱护世界?

抱怨他人的人,应该尝试把抱怨转成请求,因为不去改变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抱怨就永远不会停止。

抱怨老天爷的人,请尝试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老天爷既然能够帮愚公把大山移走,那还有啥不能做到的呢?

为什么人们喜爱《吐槽大会》,却绝对不会接受《抱怨大会》?

智者三人行

智者说,咱能改变的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去适应,不能适应的去宽容,不能宽容的就放弃。没有任何一件事,是抱怨可以解决的。所以,停止抱怨,创造出一个“不抱怨的世界”,不仅仅改变的是个人命运,更会改变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