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

“双11”十年间,消费者从囤便宜货到讲究品质,电商造节的狂欢开始趋于平淡

今日头条

网络消费回归理性

从2009年第一个“双11”开始,“双11”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十年间,“双11”从网银拥堵、物流爆仓到如今线上线下多个场景联动,从“网速手速双拼”到“佛系抢单”,从趁着便宜赶紧囤货到品质消费……供需双方发生诸多变化。

去年“双11”时,淘宝及天猫成交金额达1682亿元,可见购物狂欢的火爆程度,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如假货频现、网络诈骗、快递缓慢、二次退货、不理智消费……很多网友已经开始认识到,不能再当“剁手族”,理性消费是正道。

日前,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相继披露了“双11”玩法,和去年一样,预售从10月20日开始,不一样的是,大家购物车中的东西很多,但真正买单的却越来越少了。

1延长促销活动时间吸引消费者

过去,“双11”集中在一天打折,造成了物流困难等问题,近两年各大电商则开始延长促销活动时间。

“看样子,今年‘双11’可以不用熬夜抢货付款了。”小学老师韩慧是典型的“双11剁手族”,根据以往经验,每年“双11”之前她的购物车里就塞满了想要买的东西,11日零点付款。她说:“这两天发现好几个电商平台的很多‘双11’优惠活动已经提前启动了,不用到时候熬夜等零点抢拍了。”韩慧觉得被拉长的“双11”更人性化了。

省社科院研究人员李峰表示,当消费者对于电商造节式营销的噱头表现出疲态时,对性价比、高附加值和体验的优化是平台吸引消费者青睐的重要砝码。

10月30日,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看到今年“双11”推出的活动新玩法。如京东将联合60家门店一起参与,从10月20日持续到11月15日,推出27天超长大促。

阿里巴巴则全面覆盖线下吃喝玩乐场景,全国用户用饿了么点外卖、买东西,用口碑点餐、购吃喝玩乐套餐都能享受最高5折的优惠。从10月20日开始,天猫全品类超50万款商品开启预售,支付定金即可获得立减优惠,同时发放“每满400元立减50元”的购物津贴,还能与红包、商家优惠券、品类优惠券等平行叠加。

苏宁易购推出的“全民嘉年华”同样主打线上线下全渠道、八大产业联动,全国范围近万家全业态门店将参与此次大型活动,且推出了“30天保价”“购物津贴”“超级门店日”等活动。

“我不喜欢半夜12点钟疯抢,买东西我得慢慢挑。”家住省城并州东街的罗毅告诉记者,去年“双11”期间,自己曾给妻子买了几件衣服,不过货到后妻子却并不满意。“当时图便宜,手忙脚乱地买了几件。但是一到手才发现各种问题,后来都退了。今年好多电商都延长促销活动时间,这样就可以慢慢选了。”

2线上线下促销不断稀释“双11”

十年“双11”,网友从最开始的凌晨蹲点“手速网速双拼”,到如今的“洗洗睡”,这与电商平台布局新零售有关,同时也与消费者网购更理性有关。

有十多年网购经验的张娴告诉记者,2012年前后,睡前功课从看书变成逛淘宝,最开心的事情不是发工资而是收拆快递,一年下来网购十多万元。最夸张的时候,每天收四五个快递,再寄出去四五个快递退货,尺码不合适的裙子、临期食品、有瑕疵的玩具、一看就是假货的代购化妆品都退回去。而这几年“双11”,除了给娃们囤点家里必须要用的,平常要用的直接就买了,没想过非要等“双11”。

张娴还说:“这几年,商场只要过节都搞促销,除了‘双11’以外,各大电商像‘618’之类的电商节庆和周年庆不断,逐渐稀释了‘双11’带来的井喷效应。”

不过,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在冲击着以低价为主要卖点的电商购物节。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网络销售购物节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网购者对品牌品质的关注度呈逐年大幅上升趋势,且70、80、90后人群更为关注。而用户的促销敏感度与评价敏感度也呈上升趋势,且年龄更加年轻化,超过90%的80后用户对促销敏感,基本能一眼分辨出促销是否真的实惠。

十年前的“双11”,淘宝商城推出网购节,之所以一炮走红,价格是利器。不过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年,网购价格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去年中消协跟踪了京东、天猫、淘宝、网易考拉、拼多多等16家电商平台,在参与“双11”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高于全年最低价的有33个,持平的有388个,也就是说,不在“双11”也能以同样或者更低价格买到的比例达到78.1%。

3“剁手族”不再剁手消费趋于理性

“每年的‘双11’我都会熬夜参与零点抢购。”家住省城桃园路的网购达人郝梅说,从2011年大学时代开始,每到“双11”都会疯狂一把,吃的、喝的、用的囤一堆。但今年不会再“剁手”了,每次“双11”之后盘点战利品总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商品都是冲着价格低抢购的,实际上用处不大,以至于很多东西买回来就压箱底了。

记者采访发现,以往的“双11”活动中,多数消费者存在冲动型抢购行为,几年经验累积下来,他们也变“聪明”了,同样的商品,会在进行比较之后再选择购物渠道。在省城一家国企工作的王伟告诉记者,最近他家正在装修,需要购买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连日来一直在网上关注这些商品,在对比了线上线下的价格后,最终还是选择在实体店购买。王伟说:“价格相差不多,而且个人感觉实体店售后更有保障。”

据了解,“双11”之前虽然有不少消费者的购物车已经塞满了商品,但相比往年的“疯狂抢购”,不少消费者都表示要经过详细对比才下单。不难看出,“双11”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正在从盲目消费转向理性消费。

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网络零售购物节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消费者在“双11”购物中呈现“重计划、重需求、重服务、重品牌和重价值”等新特征,商品购买的必要性以及是否与个人需求相匹配,成为影响用户最终消费的核心要素。

李峰认为,新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开始大家冲着“低价”去消费,慢慢发现问题,再慢慢回归理性,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电商消费只有从“狂欢时代”过渡到“理性时代”,从不顾一切地“买买买”到“按需购买”,才能实现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

来源:山西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