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经》27次,应该说,日本的年号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的,这是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日本取年号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取自中国古籍,因此,这次改年号就有希望改用日本古籍的声音,从和歌《万叶集》《日本书纪》《日本三代实录》等典籍中撷取,当然,汉字还是要用的,其年号都是以2个汉字为主。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4月1日,日本公布了自公元645年“大化改新”首次使用年号以来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个没用中国典籍,而是从本国典籍中选取的年号:令和

“令和”二字出自《万叶集》卷五“梅花诗卅二首并序”的序文部分:“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万叶集》梅花诗

据NHK消息,4月1日,安倍就新年号强调:“由衷祈愿被国民广泛接受,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深深扎下根来。”他指出,“每一个日本人能够与对明天的希望一起,盛放各自的花朵。(在新年号中)蕴含了希望建成这样的日本的愿望”。安倍就新年号出自日本典籍《万叶集》强调,“是象征我国丰富的国民文化和悠长传统的日本古籍”。他还称“希望和国民们一起,建设对年轻人而言洋溢希望的日本”,透露选定该年号是意识到了年轻人。安倍表示,日本将要迎来一个在历史上非常重大的转折点,无论时代如何推演,他认为日本仍有绝对不会消逝的价值。在这样的考量之下,日本在历史上首次选择了日本自己的典籍,来决定新的年号。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日本是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国家。日本从孝德天皇开始,仿照中国体制采用了第一个年号“大化”,此后的247个年号只要有所本,有所出处,几乎都出自中国典籍。

日本从大化革新改革后,学习中国的年号制度来纪年的方法。最初,日本换天皇不一定会换年号,换年号的权力一度在幕府手上,直到明治天皇改为一个天皇使用一个年号,称为“一世一元”,因此现今都是遭逢天灾人祸或是人事异动才会更改年号。

年号计算方式并不复杂,年号为平成的明仁天皇是日本第125代天皇,1989年即位,因此1989年就是“平成元年”,今年2019年就是平成31年。至今,日本曾换过247个年号,是现今世界上少数仍使用年号的国家。在日本,负责提出年号候补案的学者多是日本文史哲界的泰斗,精研汉学、史学、文学,而年号多是取自于“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古籍,如第一个年号“大化”就是出自《周易》的“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阴阳相动,万物资生”。现在要结束的年号“平成”则是取自《史记》“内平外成”及《尚书》“地平天成”。

统计过去247个年号,日本最常用的字为“永”,共29次;第二名为“元”及“天”,各用27次;其次是21次的“治”及20次的“应”。古籍使用上来算,最常取自的是《尚书》,共36次;《易经》27次,应该说,日本的年号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的,这是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日本取年号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取自中国古籍,因此,这次改年号就有希望改用日本古籍的声音,从和歌《万叶集》《日本书纪》《日本三代实录》等典籍中撷取,当然,汉字还是要用的,其年号都是以2个汉字为主。

如今,“令和”年号一出,中国网民立即开始“集思广益”,搬出了从《黄帝内经》到《西游记》再到疑似“化用”《归田赋》等各门各类的实例,甚至《甄嬛传》都被搬了出来,纷纷表示,“令和”逃不出中国的“手掌心”,纷纷加以调侃。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 ◆ ◆ ◆ ◆

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五曾写到:“乃令和珅自裁”。

相似句式还有《西游记》的“故令和尚得胜”。甚至还有《甄嬛传》中的“乃令和敬公主远嫁科尔沁部”。

往远了找,还有好多看上去更有模有样的——《黄帝内经·灵枢》:“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

《汉书·贾谊传》中也能找到“令和”的身影:“法立而不犯,令和而不逆”。

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或许还要数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有日本网友贴心整理了令和一词的时间线索: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毋庸置疑,年号发端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独有的特产,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表示年份)。

我国古代有确切纪年当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841年,由此,一直到先秦以至汉初无年号。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周召共和

汉武帝即位后打破了我国以前纪年用天干地支的方式,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此后逐渐形成了制度。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而另立的新号,这是一件朝廷的大事,极为慎重,年号要由执政大臣和文人学士集中讨论,拟出多条供皇上选择。照理说这应该是无懈可击的了,但其实不然。

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乾德”为年号,以为自古未有过,后来发现一面镜子上刻有“乾德”二这,一查方知还是前蜀主王衍用过的。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指责明朝的“永乐”、“天顺”、“天启”等年号是以前的“乱贼”用过的,认为用了以后会贻笑千古。所以说,年号想取一个不重复又吉利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些年号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的谶语。北齐的高洋用了“天保”年号,被看作是上天保护之意,但事后也有人说这是不祥之兆。何故?因“天保”二字可拆为“一大人只十”,结果高洋只当了十年的皇帝就死了。类似的巧合还有很多,比如北齐的另一个皇帝后主高纬,用了“隆化”年号,他被北周俘虏后赐死,时人离合其字为“降死”,这大概是在故意挖苦高纬吧。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宋朝有一事则相当偶合,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十二月,而“靖康”二字拆开正好是“十二月立康”,看起来真是天命神算,有兆在先呀!其实,这只是“有心人”在利用这种巧合,为新皇帝康王赵构登基制造舆论罢了。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汉字的组合很多,拆开后的含义和原意有的大不相同。如“正”字,拆开后为“一而止”,一朝而止,是极不吉利的字。可是,历代用正字作年号的很多,如元惠宗的“至正”,明英宗的“正统”,清朝的“雍正”,也没有哪个是一朝而止的。可见,朝代的兴衰和年号并无直接的关系,只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年号纪年的首创者汉武帝在年号这个事上也是颇能折腾的,《汉书》上记载说,前122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为元狩元年。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足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元。改元一般从下诏的第二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唐高宗有14个,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等。

正因如此,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的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第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的。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还有的统计是651个。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当然,这纯属自娱自乐,这并不为人所承认。

由于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他们通常会直接沿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就用中国帝王年号,这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以古代朝鲜为例,明朝灭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其内部官方文书俱用明朝年号,改用中国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甚至一直用到“崇祯”三百余年,这与郑成功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西方公元纪年,当年也有少数人提出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恢复年号的建议。不过,最后也没有了下文了。

今天,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因为已经废除君主制已经全面废止年号。不过,年号,作为三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江湖上的传说:赵匡胤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青楼就是妓院?别被电视剧骗了

年号的产生与传承:日本的年号和我们中国有什么关系?

英国呼唤社会主义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