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爲了強化主人公光環,弱化了其身邊所有重要的人物,在沒有任何制衡的人物關係下,男主其實更像是在孤軍奮戰,現實中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男同伴和女性人物都是一筆帶過,作用只是將真實人物放在大銀幕罷了。奈何在這一方面,導演似乎操之過急,大量的音樂堆砌配上“超級英雄電影”的蒙太奇方式浮於表面,沒有一個方面是紮根下去的。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夢迴朝陽(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140086/

導語:所有和音樂有巨大聯繫的電影我都會小心翼翼的評價,一是怕自己因爲對音樂的無知而露怯,二是怕自己過於主觀的喜好有失偏頗。然而,這部在奧斯卡獲得成功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在上映並獲得盛讚的一個多月後,似乎留給了我一個縫隙來diss一下這部影片。

1.平庸且喧鬧

作爲一部傳記電影,我們可以不追究他的真實性。而作爲一部電影,我們一定要追究他的藝術性。

整部影片似乎想要通過主角的人物弧光來完成一種藝術昇華,也就直接造就了所有的硬技巧都是爲這個“最佳男主角”服務:

(1)快速的剪輯,看似毫不拖沓,實際上是通過壓縮的時間完成主角的輝煌一生,或多或少讓人感覺到一種鏡頭的眩暈和節奏的不穩定;

(2)大量的經典樂曲鋪成了一條完整的敘事線,以此來對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做一個藝術化的處理。奈何在這一方面,導演似乎操之過急,大量的音樂堆砌配上“超級英雄電影”的蒙太奇方式浮於表面,沒有一個方面是紮根下去的。

(3)人物的獲獎似乎是證明這部影片平庸的根本,在筆者看來這是弗萊迪的勝利而非人物表演的榮耀。影片爲了強化主人公光環,弱化了其身邊所有重要的人物,在沒有任何制衡的人物關係下,男主其實更像是在孤軍奮戰,現實中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的男同伴和女性人物都是一筆帶過,作用只是將真實人物放在大銀幕罷了。

2.耳道共鳴or心理共鳴?

如果你不是queen的歌迷,如果你沒有那個時代的記憶,如果你只知道邁克爾·傑克遜,那《波西米狂想曲》裏唯一帶給你的財富可能就是一大串挺不錯的歌單。想要尋求記憶的共鳴,想要尋求時代的共振,簡直難於上青天。在拋開一切經典追憶的因素過後,你再看此片,如果還能找到價值觀的共鳴,就證明它對你還有影響。如果完全沒有,那就只能當成一個135分鐘的大型MV。

在從頭至尾的音樂轟炸下,我試圖尋找音樂背後的真諦,可是最後卻發現本片並沒有上升到那個高度,也沒有心思去解讀這羣爲了音樂而相聚在一起的人們。你只看到了一個心理軟弱的弗萊迪,三個一直在創作的團員,一個男主此生信任的女人等。他想將80年代的音樂幻境重新呈現在觀衆眼前,卻再也沒能讓“局外人”思考到厚重的真諦。

或許本片偶爾出現的諷刺片段或多或少給這部影片帶來了一絲幽默,不至於過於亢奮。

3.再見,我的狂想曲

總而言之,平庸的影像背後是深邃的歷史,現實的搖滾時代早已遠去,而用影像創造出的幻像還是或多或少會讓我們對過去充滿一種敬畏之心吧。

在這個無限趨近於保守的文化時代,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再也唱不出80年代的無所畏懼,所以,哪還有什麼年輕的狂想曲,只剩下未老先衰的詠歎調!

最平庸的狂想曲奏起了共鳴?

最平庸的狂想曲奏起了共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