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二连增”,但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状况不佳、全球需求疲软等影响,我国粮食出现了高产量、高库存量的现象。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线。

因此,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粮食供求方面入手,只有充分了解粮食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才能找到矛盾所在,才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供求现状

近些年,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严重的粮食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的“三高”现象,使得粮食的供给结构畸形,造成严重的供需失衡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些年我国粮食的产量情况:一是2009年之后,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幅度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从2008年开始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所以粮食产量增幅较大;二是近12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处于持续走高状态,其中2015年达到最高,产量达到62143.92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可见我国粮食产量增速惊人;三是2016年粮食产量相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其中2016年有所下降是由于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影响。

其次,我国粮食进口量高。由于一些粮食品种的经济效益欠佳,种植面积开始不断减少,从而使得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加之一些粮食品种的种植成本高于国外,价格相应比国外的价格高出不少,造成高进口量的事实。

最后,我国粮食库存量也是居高不下。自2012年起,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供过于求,粮食库存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到2015/2016年度三大主要作物的期末库存共计达到2.3亿吨,其中玉米期末库存约为1.53亿吨,稻谷期末库存约为6900万吨,小麦期末库存也达到1800万吨。

另外,我国能取得粮食持续增产的佳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采取的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即无节制地乱开垦土地、过度使用化肥,通过过度消耗土地来提高单产水平,这种破坏性的方式使土地的有机物含量明显减少,土地受到了毁灭性伤害。加之近年来根结线虫主要通过幼苗的移栽和农具等途径传染繁殖,大多农户不仅采用氢胺、石灰或者一些不符合农药等级标准的药剂闷棚,而且还有一些农户不按照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的均衡配比使用,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土壤结块、粮食作物减产等后果。

结构现状

目前粮食品种结构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玉米积压较多,大豆严重短缺。在品质方面,普通品质的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甚至有所剩余,而高端品质的农产品比较短缺。据统计,我国玉米和稻谷产量连年增加,产需有余。再加上价格低廉的高粱、大麦、木薯干等玉米替代品大量进口,以及各种低价大米的进口,挤压了国内市场,加剧了稻谷、玉米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另外,由于我国大豆生产效益甚微,种植面积不断萎缩,逐渐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所以不得不增加进口量,2015年、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非常高,分别是8169万吨和8391万吨。

另从粮食的区域供求不平衡来看,一方面,南北方供求失衡。长久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逐渐从东南向东北移动,粮食从南方运向北方的现象已转变为从北方向南方运输,所以南方粮食供给不足,北方粮食供给充裕。

另一方面,主产区粮食过剩,而主销区略显不足。粮食供给地区主要表现出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过剩,南方的早籼稻过剩,而粮食主要销售区出现备粮不足的现象,如主要的用粮单位饲料单位、淀粉加工单位等都出现储粮不足的现象。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来   源丨期货日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中国粮食行业惟一公开发行的报纸

让您深入了解中国粮食经济

新媒体业务电话:0371-681037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