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避暑旅游大数据报告》称,随着中国多座城市进入“高温烧烤”模式,在今年7月和8月,中国游客正在创造全球最大的避暑旅游市场,总计花费将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7月27日《经济参考报》)

由于每年七八月份是高温闷热天气,这几年来我国避暑旅游快速升温。在供给端,很多旅行社为游客推出了避暑线路;很多地方推出了海滨、山地、草原、湿地、湖泊、乡村等“清凉资源”。在需求侧,据说今年“火炉城市”居民整体出游意愿高达82.1%,避暑游客规模预计在5亿人次。

避暑旅游,既提升了避暑游客的生活质量,也为避暑目的地增加了旅游收入,据测算避暑旅游能为目的地创造共计人民币1.2至1.5万亿元的综合经济贡献。可以说,避暑旅游“一箭双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也提醒旅游业不要总盯着“门票经济”,可发展空间很大。

有关机构为避暑旅游算“经济账”,涉及游客规模、人均消费、总计花费、经济贡献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比如说,对决策者、投资者、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者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仅算“经济账”是不够的,还应该深度关注 “经济账”之外的“账”。

比如说“旅游质量账”。每年这个时候,降温祛暑的最佳去处之一是海滨或者泳池,而“下饺子”式的游泳,显然旅游质量不高,既容易出现公共卫生问题,也容易出现性骚扰等问题。目前,部分避暑旅游只停留在“吃、住”的初级阶段,也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

再比如说“旅游投诉账”。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投诉也呈现快速增长,投诉对象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等。由于避暑旅游与暑假重叠,所以老人与孩子在避暑游客中占较大比例,这两种“弱势群体”的权益是否有保障,遇到消费纠纷后救济渠道是否畅通,应该予以关注。

尤其是“旅游安全账”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避暑旅游正值汛期,天气情况复杂,台风、泥石流等灾害高发,很容易出现涉水、涉风、涉泥石流等灾害事故。游客是否具备相关安全常识,景区等旅游场所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上述报告也应该高度关注,并向社会报告相关情况。

《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涉旅事故致死人数小幅下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事故数量也明显减少,但旅游交通事故与户外运动事故仍是主要事故类型。据说,多数安全事故与游客风险意识淡薄等相关,也与部分景区、旅游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有关。

显而易见,旅游服务质量越高,对游客吸引力越大,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越大。旅游投诉越少,游客体验越好,用于消费的钱也会越多。而安全保障则是包括避暑旅游在内的旅游细分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比如部分商家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虽然能做大“经济蛋糕”,但后患也无穷。

避暑旅游主要是高温模式“制造”的,由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变成“火炉城市”,所以,避暑旅游今后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我们不能只看主要经济指标的漂亮数字,还要看到与避暑旅游相关的“负面账单”,这种“负面账单”并不是找茬,而是为避暑旅游健康“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

◎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头条号评论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谢谢 ◎

我的微信公号:《浴室传奇》(weiyuchuanqi)——关注浴室文化与洗澡健康的微信公号​​

相关文章